
即木禺馬。 宋 葉廷珪 《海錄碎事·帝王》:“ 漢武帝 因巡狩,禮其名山大川,用駒者,悉以木偶馬代。”參見“ 木禺馬 ”。
“木偶馬”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現代比喻用法和古代實物指代:
指人缺乏主見,完全受他人操控,如同被牽線的木偶。這一用法常見于諷刺或批評場景:
指木雕制成的馬,用于祭祀或儀式:
該詞現代更側重比喻義,但需注意語境。例如文學創作中可能雙關使用,如“他的文字讓角色淪為木偶馬”(既指刻闆形象,又暗含傀儡化)。
《木偶馬》是一個成語,意思指的是被人操縱和掌控的人。它比喻一個人不自主地接受别人的擺布和操縱,失去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
《木偶馬》這個詞由3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木(木字旁)、馬(馬字頭部),另外還有一個雨部。共有14個筆畫。
《木偶馬》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馮夢龍的小說《警幻錄》中。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使用。
《木偶馬》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木偶馬」。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變化,但是《木偶馬》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較大的差異。
1. 他像個木偶馬一樣,被上司安排着幹活,沒有主見和獨立性。
2. 我不想成為别人的木偶馬,我要堅持自己的原則。
木樁、偶像、木工、馬車、木料
擺布的傀儡、被操縱的傀儡
獨立自主的人、思想獨立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