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喪禮,向死者跳腳號哭,以示哀痛。凡初死、小斂、大斂皆哭踴,謂之三踴。《禮記·雜記上》:“公七踴,大夫五踴,婦人居間,士三踴。” 鄭玄 注:“公,君也。始死及小斂、大斂而踴,君、大夫、士一也,則皆三踴矣。”《淮南子·天文訓》:“故祭祀三飯以為禮,喪紀三踴以為節。”
“三踴”是古代喪禮中的一種儀式,具體指在特定階段通過跳躍、頓足的動作表達哀痛。以下是詳細解釋:
三踴指在喪禮的三個關鍵節點(初死、小斂、大斂)向死者跳躍號哭,以示哀悼。不同身份的人次數不同,如士階層行三踴,大夫五踴,諸侯七踴。
“踴”指跳躍頓足,是喪禮中情緒釋放的方式,兼具禮儀規範與情感表達。如《左傳·晏子不死君難》提到“三踴而出”,反映哀痛之深。
《淮南子·天文訓》提到“喪紀三踴以為節”,說明其作為禮儀的規範性。此外,明代詩詞中也有“一號再三踴”的描述,印證其曆史延續性。
“三踴”是古代喪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特定動作和次數區分社會等級,兼具情感與禮制功能。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禮記》《左傳》等文獻。
《三踴》這個詞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指的是古代舞蹈中的一種舞姿。它由三個字組成,其中“三”是數字三,“踴”是指舞蹈中的舞姿。
《三踴》的部首分别是“一”和“足”。由于部首“一”在這個詞中沒有實際的意義,它的作用主要是用于字的編排和組織。根據字形結構,筆畫數目為15劃。
《三踴》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文學作品中。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他們通過描繪和贊美舞蹈中的舞姿來表達對藝術和美的追求。
《三踴》的繁體字是「三踴」。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寫法中,字的筆畫比較繁複,結構也有所區别。以《三踴》為例,古代寫法是「三踴」,其中每個字的形狀和排列方式都有所不同。
1. 他的舞蹈以《三踴》為主題,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2. 今晚晚會上的開場舞是一支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三踴》。
《三踴》這個詞可以和其他詞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
1. 三踴舞:指的是以《三踴》為基礎的舞蹈形式。
2. 三踴風格:指的是舞蹈中呈現出來的《三踴》特有的風格和表現形式。
《三踴》的近義詞是“三曲”,表示古代舞蹈中另一種舞姿。反義詞是“一止”,表示不再跳舞或停止舞蹈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