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踴的意思、三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踴的解釋

古代喪禮,向死者跳腳號哭,以示哀痛。凡初死、小斂、大斂皆哭踴,謂之三踴。《禮記·雜記上》:“公七踴,大夫五踴,婦人居間,士三踴。” 鄭玄 注:“公,君也。始死及小斂、大斂而踴,君、大夫、士一也,則皆三踴矣。”《淮南子·天文訓》:“故祭祀三飯以為禮,喪紀三踴以為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踴"是古代喪禮中的一種禮儀行為,指喪主在特定儀式環節連續跳躍三次的動作,用以表達極度哀痛之情。該詞最早見于《儀禮》《禮記》等典籍,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方面:

  1. 禮儀程式

    根據《禮記·雜記下》記載,"三踴"是士人喪禮中的固定儀節,需在"朝夕哭"環節進行。鄭玄注疏指出,踴分三等:始死未殡時為一踴,殡後為再踴,葬後為三踴,不同階段對應不同悲痛程度。

  2. 情感象征

    清代經學家孫希旦在《禮記集解》中強調,三踴"象三終也",通過三次跳躍動作象征哀傷情感的完整宣洩過程。這種程式化的動作實則包含"始發哀、中極痛、終平複"的情感遞進邏輯。

  3. 身份規範

    《儀禮·士喪禮》特别規定,三踴須由"主人踴",即嫡長子或家族主祭者完成,其他親屬僅配合"婦人踴"。這種限定體現了古代喪禮的宗法等級制度,突顯主喪者的核心地位。

該禮儀在東漢後逐漸式微,但作為文化符號仍見于《後漢書·禮儀志》等文獻。現代漢語中,"三踴"多用于古典文獻研究領域,如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校勘本對其儀軌有詳細考釋。

網絡擴展解釋

“三踴”是古代喪禮中的一種儀式,具體指在特定階段通過跳躍、頓足的動作表達哀痛。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三踴指在喪禮的三個關鍵節點(初死、小斂、大斂)向死者跳躍號哭,以示哀悼。不同身份的人次數不同,如士階層行三踴,大夫五踴,諸侯七踴。

2.儀式背景

3.動作與意義

“踴”指跳躍頓足,是喪禮中情緒釋放的方式,兼具禮儀規範與情感表達。如《左傳·晏子不死君難》提到“三踴而出”,反映哀痛之深。

4.文獻依據

《淮南子·天文訓》提到“喪紀三踴以為節”,說明其作為禮儀的規範性。此外,明代詩詞中也有“一號再三踴”的描述,印證其曆史延續性。

“三踴”是古代喪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特定動作和次數區分社會等級,兼具情感與禮制功能。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禮記》《左傳》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報審被中畫腹辯人蠶室獄岑峭常玩摧黜打彈腣胿踱頭踱腦頟颡反璞歸真肥白蜚螭飛丁庚甲過奢孤雁出群憨實畫龍黃庭教皇治灰指甲霍霍豁然開悟怙終不悛潔滑雞子兒君夫人孔融兩虎相鬥鄰交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露奏買舟罵嚷妙顔明如指掌抹得開腦頭蹒連潑聲浪氣青脣清澹情厚如林僧陀沙隄試課刷亮水烏他寺曹四和宿酲同律屯泊無過無主後信符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