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有過失。《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史記·蒙恬列傳》:“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文獻通考·經籍五》:“詩發乎情者也,而情之所發,其辭不能無過。”
(2).沒有超過。《史記·蘇秦列傳》:“夫挾彊 秦 之勢以内劫其主,罪無過此者。”《法苑珠林》卷七:“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無過婬欲。”《金史·樂志上》:“所以承天,無過乎質。天其祐之,惟精惟一。”
(3).不外乎,隻不過。 唐 白居易 《白發》詩:“不肯長如漆,無過總作絲。最憎明鏡裡,黑白半頭時。” 元 無名氏 《馮玉蘭》第一折:“你把那行裝整頓,無過是一琴一鶴緊隨身。”《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五:“﹝ 陳德甫 ﹞無過在解舖裡上些帳目,管些收錢舉債的勾當。”
(4).猶不如,比不上。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勸農》:“俺天生的快手賊無過。衙舍裡消消沒的睃,扛酒去前坡。”
“無過”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類釋義:
1. 沒有過失
指行為或結果不存在錯誤或罪責。
例:《左傳·宣公二年》中“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強調人難免犯錯,但改過更為重要。此義項在《史記》《文獻通考》等典籍中也有體現。
2. 沒有超過
表示程度或數量未達上限,或強調某事物的極端性。
例:《史記·蘇秦列傳》提到“罪無過此者”,指罪行沒有比這更嚴重的;《法苑珠林》中“天下之苦無過婬欲”亦屬此類用法。
3. 不外乎,隻不過
用于限定範圍,表示僅涉及某事物或情況。
例:五代史平話中“教導鄉裡徒弟,無過是教他學習孝、弟、忠、信”,元代楊立齋詞“三國志無過說些戰伐”,均以“無過”表達“無非”之意。
4. 猶不如,比不上
表比較,強調某事物不及另一事物。
例:清代話本“一年四季,無過是春天最好景緻”,指其他季節不如春天。此用法相對少見,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
總結
“無過”的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核心圍繞“無過失”“未超越”“僅限”“不及”四類展開,常見于古籍與詩詞。若需具體分析某處引文,可進一步提供語境。
《無過》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為沒有過錯、毫無過失。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可以拆分為“無”和“過”兩個部分。
“無”字的部首是“無”部,它的構造比較簡單,隻有兩個筆畫。
“過”字的部首是“辵”部,它包含有四個筆畫。
《無過》一詞的來源較為晚,是中國古代文人對于人無過錯的贊美之詞。
“無過”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無過」。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無過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具體寫法與時代有關。
1. 他一向認真工作,無過之徒。
2. 這名學生努力學習,平時無過。
1. 無端:沒有根據、無理由。
2. 無形:看不見的、沒有形體的。
3. 無敵:無人可以匹敵、無所不能。
1. 無錯誤:沒有錯誤。
2. 無差錯:沒有差錯。
有過錯、犯錯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