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宿醉。 三國 魏 徐幹 《情詩》:“憂思連相屬,中心如宿酲。” 宋 司馬光 《和留守相公寄酒與景仁》詩:“想對白衣初滿傾,執盃未飲已詩成。懷賢孤坐悄無語,不是朝來困宿酲。” 清 納蘭性德 《瑞鶴仙·丙辰生日自壽起用彈指詞句并呈見陽》詞:“無寐,宿酲猶在。 小玉 來言,日高花睡。”
“宿酲”是一個漢語詞彙,指隔夜未消的醉意,即前一日醉酒後次日仍未完全清醒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宿”意為隔夜,“酲”指醉酒後的不適感,合起來形容醉酒後延續到次日的昏沉狀态。例如《情詩》中“中心如宿酲”,用宿酲比喻内心煩悶如醉酒未消。
古籍用例
文學意象
該詞常被用于詩詞中,既寫實(如醉酒後的生理反應),也借喻精神上的困頓或愁緒,如司馬光詩句“不是朝來困宿酲”,暗含因憂思而生的倦怠感。
此詞在現代使用較少,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賞析或仿古創作中。如需更多例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詩文專題網站。
《宿酲》(sù yōng)一詞的意思是指喝得醉醺醺睡着了酒意未消的狀态。在宿酲的時候,人們常常熟睡一夜,直到醒來時才完全清醒。這個詞常用于形容深度醉酒後的昏睡狀态。
《宿酲》這個詞的部首是宀(mián),屬于“宀”部。它由12個筆畫組成。
《宿酲》一詞起源于古代文學作品,最早見于清代紀昀所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繁體中,它的寫法和簡體相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包括《宿酲》一詞。古時候,宿酲的寫法為“宿醲”。
他昨晚喝得太多,宿酲了一整天。
宿酲的組詞可以有:
與宿酲相關的近義詞有宿醉、沉醉。而反義詞則是清醒、清醒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