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踊的意思、三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踊的解释

古代丧礼,向死者跳脚号哭,以示哀痛。凡初死、小敛、大敛皆哭踊,谓之三踊。《礼记·杂记上》:“公七踊,大夫五踊,妇人居间,士三踊。” 郑玄 注:“公,君也。始死及小敛、大敛而踊,君、大夫、士一也,则皆三踊矣。”《淮南子·天文训》:“故祭祀三饭以为礼,丧纪三踊以为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踊"是古代丧礼中的一种礼仪行为,指丧主在特定仪式环节连续跳跃三次的动作,用以表达极度哀痛之情。该词最早见于《仪礼》《礼记》等典籍,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方面:

  1. 礼仪程式

    根据《礼记·杂记下》记载,"三踊"是士人丧礼中的固定仪节,需在"朝夕哭"环节进行。郑玄注疏指出,踊分三等:始死未殡时为一踊,殡后为再踊,葬后为三踊,不同阶段对应不同悲痛程度。

  2. 情感象征

    清代经学家孙希旦在《礼记集解》中强调,三踊"象三终也",通过三次跳跃动作象征哀伤情感的完整宣泄过程。这种程式化的动作实则包含"始发哀、中极痛、终平复"的情感递进逻辑。

  3. 身份规范

    《仪礼·士丧礼》特别规定,三踊须由"主人踊",即嫡长子或家族主祭者完成,其他亲属仅配合"妇人踊"。这种限定体现了古代丧礼的宗法等级制度,突显主丧者的核心地位。

该礼仪在东汉后逐渐式微,但作为文化符号仍见于《后汉书·礼仪志》等文献。现代汉语中,"三踊"多用于古典文献研究领域,如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校勘本对其仪轨有详细考释。

网络扩展解释

“三踊”是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具体指在特定阶段通过跳跃、顿足的动作表达哀痛。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三踊指在丧礼的三个关键节点(初死、小敛、大敛)向死者跳跃号哭,以示哀悼。不同身份的人次数不同,如士阶层行三踊,大夫五踊,诸侯七踊。

2.仪式背景

3.动作与意义

“踊”指跳跃顿足,是丧礼中情绪释放的方式,兼具礼仪规范与情感表达。如《左传·晏子不死君难》提到“三踊而出”,反映哀痛之深。

4.文献依据

《淮南子·天文训》提到“丧纪三踊以为节”,说明其作为礼仪的规范性。此外,明代诗词中也有“一号再三踊”的描述,印证其历史延续性。

“三踊”是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特定动作和次数区分社会等级,兼具情感与礼制功能。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参考《礼记》《左传》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事大吉白手八节风板帐钱卑官备御不孕超逸绝尘成公穿掘吹紫篡窃大和绘大浑家叨情导体大雩调练放灯方空奉令承教彀张光影含吮豪羊惶窘讲序谫然奸盐简装矜能咎有应得局天促地康衢劳烦乐乐呵呵陵华罗帏曼羡美徵默意盘盘国般游劈头盖脸千古一辙切切嚓嚓轻财仗义穷薮遒雅然否染化任鄙山锐则不高生骨曙后星孤台估抟心壹志王庾顽皮赖肉仙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