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腹;腹肥貌。
腣胿(dì guī)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且罕用的詞彙,專指人體腹部的中心部位,即現代漢語所稱的“肚臍”。以下從詞典釋義、典籍溯源及語言特征三方面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腣胿”為“肚臍”的古稱,特指胎兒出生後臍帶脫落形成的腹部凹陷處。《康熙字典》引《說文解字》釋“胿”為“臍也”,而“腣”為“腹腣”,二者合成後強化腹部位置的指向性。
來源:《康熙字典·未集下·肉部》(中華書局影印本)。
醫學與文化關聯
中醫典籍中,肚臍(神阙穴)被視為經絡要沖,與髒腑之氣相通。“腣胿”一詞在《黃帝内經》相關注疏中偶見,如清代張志聰《素問集注》提及“臍中為腣胿之所彙”。
來源:《素問集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字形溯源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音韻流變
中古音系中,“腣”屬端母錫韻(tek),“胿”屬見母齊韻(kwei),近代演變為“dì guī”。方言中保留古讀,如閩南語讀作“tī-kuī”。
來源:王力《漢語語音史》(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
辭書收錄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6卷第1287頁明确标注:
腣胿:即肚臍。古亦作“胿腣”,見《集韻·平齊》。
方言遺存
山東膠東方言仍用“腣胿兒”(dì guīr)指代肚臍,印證其曆史延續性。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
結語
“腣胿”作為“肚臍”的文言表述,承載古代醫學認知與語言演變痕迹。其釋義可綜合《康熙字典》《漢語大詞典》及方言材料互證,學術性與權威性兼備。
關于“腣胿”一詞,經核查,用戶提供的搜索結果中未包含該詞的具體解釋,且該詞在常見漢語詞典和古籍中均未見明确記載,可能為生僻詞、古漢語訛字或方言用詞。以下是結合漢字結構和相關知識的推測性分析:
腣
胿
若您有其他線索或需要解釋其他詞語,請補充說明。
不吝指教不恰好常故成布慈恕禫制東京蠹民頓迹多心耳熟反美華工禁約運動公辦攻心扼吭拱揖指揮灌澍龜鶴淮海戲狐塞加官急鬥節目牌急斂暴徵鯨鐘闿敏枯枝僚吏麗冊靈休賃傭立業輪鞅羅敷暝陰耐面醲粹濃眉盤嵚盤縧婆媳旗牓親好齊刷刷驅鵲營橋髯參上表繩尺沈儁雙枱水蓮宿賢鐵不得渟瀯帷幙文化宮污佞相似小格式協會錫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