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摧黜的意思、摧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摧黜的解釋

猶廢退。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 顔延年 負氣摧黜; 謝靈運 空疎亂紀。”《南史·江總傳》:“ 太建 之時,權移羣小,諂嫉作威,屢被摧黜,奈何命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摧黜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現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語境,其核心含義指徹底貶斥、廢黜或使其失勢,強調對人物地位、權勢或聲譽的強力打擊與否定。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由“摧”與“黜”兩個語素構成。“摧”本義為折斷、毀壞,引申為挫敗、打擊;“黜”指貶退、罷免、廢除。二字組合,意為強力地貶斥、罷黜,使其失去原有的地位、官職或影響力,帶有明顯的否定和排斥色彩。該詞常用于描述對權貴、異己或失德者的嚴厲處置。

  2. 出處與典籍例證

    該詞在古籍中可見,體現了古代政治、社會中對人物的嚴厲處置方式。例如:

    • 《後漢書·馮衍傳》:“摧黜其志,以塞其口。” 此句意指壓制(馮衍)的意志,使其無法發聲,體現了“摧黜”在壓制個人意志與言論上的應用。
    • 王充《論衡·累害》:“清正之仕,抗行伸志,遂為所憎,毀傷于将,罪惡沉冤,摧黜無援。” 此處描述清正官員因堅持操守志向而遭憎恨、誣陷,最終被徹底貶黜且孤立無援的境遇,凸顯了“摧黜”包含的貶斥與使之失勢的含義。
  3. 詞義演變與側重

    “摧黜”強調的不僅是簡單的罷免或降職,更側重于帶有摧毀性、根本性的打擊,使其難以恢複原有的地位或聲望。它往往涉及政治鬥争、道德審判或權力更疊的背景,帶有強烈的貶義和決絕意味。在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曆史研究、文學評論或仿古語境中。

  4. 用法特點

    作為及物動詞,其賓語通常是被貶斥的對象(人或其地位、權勢等)。常用于被動句式(如“被摧黜”、“遭摧黜”)或描述施動者的行為(如“摧黜異己”)。其語義強度高于單純的“罷黜”或“貶谪”,更接近“徹底打倒”、“根除其勢”。

  5. 同義詞辨析

    • 罷黜:側重于解除官職、免職。
    • 貶谪:側重于降職并外放。
    • 廢黜:多用于廢除君主或重要職位。
    • 摒斥:排斥、棄用。
    • 摧黜:綜合了罷免、貶斥之意,并強調毀滅性打擊,使其徹底失勢,語義最重。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摧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廢退、貶黜,多用于描述官職或地位的罷免、貶斥。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根據多個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漢語辭海等),摧黜意為“猶廢退”,即通過權力或外力使某人失去原有地位或官職。例如《南史·江總傳》中提到“屢被摧黜”,即指多次被貶黜。

  2. 古籍用例

    • 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文章》提到“顔延年負氣摧黜”,指顔延年因性格剛直被貶退。
    • 《南史》中的用例進一步印證了這一含義,強調因權臣讒言或政治鬥争導緻的罷免。
  3. 結構分析

    • “摧”本義為破壞、挫敗,“黜”指罷免、貶斥,組合後強化了“通過強力手段廢除”的語義。
  4.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叙述中,描述因政治、性格等原因導緻的貶谪,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注意:部分網頁(如)提到“摧毀、征服”等含義,可能與字形相近的詞彙混淆,需以權威古籍和詞典解釋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扁盧熛燼奰屃殘削癡立蟲蛆籌畫傳聲丹局叨餂打小尖大資産階級獨出一時發報機芳音煩難偾軍共貢功役官柳诃策閧聚遑訝混頭混腦健翼蕉白濟救胫部積嚴朘利課本魁逆朗潔老娘家力竭聲嘶悶雷描龍繡鳳命若懸絲密意磨拭驽懦七歪八扭濡鹈三江口三字經社會現象升眺雙南金水筲吮疽四倒送竈胎食提毓五白無既五經家五弦琴鮮薧協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