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駐紮。多指戍守邊境重鎮。 宋 李綱 《與右相條具事宜劄子》:“亦無寺觀屋宇可以屯泊,不免建造營屋,大使司支錢與諸州收買木植。”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一節:“ 太祖 時以十萬駐京師,十萬派守外郡。戍守邊地重鎮稱屯泊(或駐泊),内郡要地稱屯駐。”
(2).指停泊。 清 薛福成 《出使英法意比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正月十三日》:“将來 北洋 似應以 威海 為戰艦屯泊之區,而以 旅順 為修船之所為合宜。”
“屯泊”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駐紮(戍守邊境)
指軍隊在邊境重鎮或戰略要地駐守,常見于古代軍事語境。例如宋代李綱《與右相條具事宜劄子》提到建造營屋用于“屯泊”。
《中國通史》第四編記載,宋太祖時期戍守邊地稱“屯泊”,内郡則稱“屯駐”。
停泊
指船隻或車馬暫時停留,但此用法相對少見,多與軍事行動中的臨時休整相關。
該詞由“屯”(聚集、駐守)和“泊”(停留)組合而成,核心含義圍繞“駐留”展開,需根據語境區分具體指向軍事駐守還是普通停泊。
屯泊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屯”和“泊”兩個字組成。它有兩層意思。
1. 屯:從字義上看,屯是指集中人力、物力進行防禦、守衛或者集結的行動。屯字的上部是“雲”字,下部是“屯”字,表示在雲屯處,即人群聚集的地方。
2. 泊:這裡的泊表示停放、停船的意思,可以解釋為停泊、駐泊。泊字的上部是“氵”,下部是“白”,表示水或船的顔色。将停泊與屯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屯泊一詞。
屯泊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詩經》中。在詩經的《大雅·生民之道》篇中,有一句“無逾我裡,無屯我藩”,其中的“無屯我藩”即為屯泊。繁體字“屯泊”在簡體字中沒有明确的對應字形變化,因此在繁體字中仍然保持為“屯泊”。
在古代,屯泊的寫法有所變化。據記載,在古漢字中,泊字的下部是由“舟”字組成,而不是“白”字。因此,古代屯泊的寫法為“屯舟”。
以下是一些關于屯泊的例句:
1. 部隊在此地屯泊,保護邊境的安全。
2. 船隻在海灣屯泊,等待天氣好轉再出航。
3. 軍隊為了方便集結,選擇在屯泊地點進行休整。
4. 屯泊地點是軍事策略中重要的選擇。
屯泊可以與一些動詞和名詞進行搭配組成其他詞語,例如:
1. 屯兵:指在某個地區集中大量軍隊。
2. 屯田:指在一定區域内集中農民進行耕種。
屯泊的近義詞可以是“駐泊”、“紮寨”等詞語,它們都表示在某個地方集中停駐或紮營。
與屯泊相反的詞可以是“出航”、“離開”、“啟航”等詞語,它們表示離開原有的停泊地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