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旋行貌。《文苑英華》卷三五二引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步想象以頓足,腕蹣連而拂面。”
“蹒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為綜合解釋:
古典文獻中的含義
源自南朝梁代何遜的《七召》,原文為“步想象以頓足,腕蹒連而拂面”(《文苑英華》卷三五二引)。此處“蹒連”指“旋行貌”,即身體旋轉、步伐迂回的動作,帶有文學描繪色彩。
現代用法擴展
現代詞典中多解釋為因年老、疾病或體弱導緻的行走不穩,或姿态不端正。例如:“蹒連而行”可形容人踉跄、搖晃的步态。
字形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苑英華》或《漢語大詞典》等典籍。
蹒連(pán lián)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指行走時蹒跚地連續不斷。
蹒連的部首是足(ㄕㄨˊ),總共有14個筆畫。
蹒連一詞最早出現于《說文解字》中,是由“蹒”和“連”兩個字組成。
在繁體中文中,蹒連的寫法為「蹣躚」。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蹒連的寫法為「蹣躝」。
1. 小孩學步時總是蹒連着搖搖晃晃,但他們的步伐越來越穩定。
2. 受傷後,他蹒連着走到醫院,堅持不放棄。
1. 蹒跚:行走時蹒連搖晃的樣子。
2. 連續:不間斷地進行或發生。
3. 不斷:連續不斷地。
4. 搖搖晃晃:形容走路或移動時不穩定的樣子。
1. 踉蹌:行走時蹒連搖晃的樣子。
2. 踉跄:行走時不穩定搖晃的樣子。
穩健:行走或進行時穩定、堅定的樣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