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相,後任少府,因觸犯曹操,降為太中大夫,被殺。善詩文,辭采富麗,有《薦祢衡疏》、《與曹公論盛孝章書》等名篇。明人輯有《孔少府集》。
“孔融”作為詞語的詳細解釋如下,綜合多來源信息整理:
身份背景
生平經曆
文學成就
曆史評價
注: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古籍及人物傳記,若需完整生平年表可查閱《後漢書·孔融傳》或《孔北海集》。
孔融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一個人的名字。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孔”和“融”。
“孔”是由“子”部首組成的,而“子”部首代表了親子關系。它的筆畫數是4。
“融”是由“虍”部首和“冗”部分組成的。這個字具有“虍”部首,表示與虎有關。它的筆畫數是15。
“孔融”一詞來源于曆史傳記《三國演義》,其中孔明是蜀國丞相,孔明有一個兒子叫做孔融。在小說中,孔融被描述為一個聰明機智的年輕人。
在繁體字中,“孔融”可以寫作“孔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對于“孔融”這個詞來說,不同的寫法可能存在。
1. 孔融被譽為古代賢者之一。
2. 孔融具有卓越的才智和領導才能。
1. 孔子 (kǒng zǐ):指的是孔子,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教育家。
2. 融化 (róng huà):指的是固體物質被加熱而變成液體。
3. 孔雀 (kǒng què):指的是一種美麗的鳥類。
近義詞:聰明、機智
反義詞:愚笨、呆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