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揖三讓的意思、三揖三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揖三讓的解釋

古代迎賓之禮。《周禮·秋官·司儀》:“賓三揖三讓,登,再拜授币。” 鄭玄 注:“三揖者,相去九十步揖之使前也。至而三讓,讓入門也。”《儀禮·鄉飲酒》:“主人與賓三揖,至于階三讓。” 鄭玄 注:“三揖者,将進揖,當陳揖,當碑揖。” 梁啟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一章:“二十世紀,則兩文明結婚之時代也。吾欲我同胞張燈置酒,迓輪俟門,三揖三讓,以行親迎之大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揖三讓”是古代賓主相見時的一種禮儀,具體指主人三次作揖、賓客三次謙讓的互動禮節,常用于正式迎賓場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2.文獻出處

3.動作分類

4.應用場景

5.現代意義

如需了解具體動作演示或更完整的文獻記載,可參考《周禮》《儀禮》原文或考古複原視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揖三讓:意義與來源

《三揖三讓》是一個成語,由三個字組成。話說在古代,中國人非常注重禮儀文化,對待長輩或者上級,都有一套繁瑣而嚴格的規矩。其中,《三揖三讓》便是其中之一。

“三揖”是指在見到長輩時,要進行三次揖禮,表示恭敬和尊重。

而“三讓”,則是指遇到長輩或上級時,要依次讓座、讓行、讓位,顯示出對長輩或上級的尊重和敬意。

這種行為是表達年幼者向長者或上級尊敬順從的一種方式。

《三揖三讓》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但可以推測它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它體現了中國人對長輩和上級的尊重和順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面。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揖三讓”的拆分部首以及它們的筆畫如下:

三(部首:一,筆畫:3)揖(部首:手,筆畫:12)讓(部首:讠,筆畫:9)。

繁體寫法和古代漢字寫法

《三揖三讓》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是:「三揖三讓」。

古代漢字寫法有些許差别,但整體上仍然很接近現代寫法。

例句

以下是關于《三揖三讓》成語的一些例句:

1. 在中國古代,年輕人見到長輩後都會進行三揖三讓的禮儀。

2. 在學校裡,學生應該學會懂得尊重老師,三揖三讓。

3.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三揖三讓代表了中國人對長輩的尊敬和順從。

組詞、近義詞與反義詞

與“三揖三讓”相關的詞語或成語有:

1. 組詞:揖讓禮、讓座、讓行。

2. 近義詞:恭敬有禮、恭謹有禮。

3. 反義詞:不恭敬、不懂禮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