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孟轲的意思、孟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孟轲的解釋

[Meng ke](約前372——前 289) 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最有影響的大師,封建時代被尊為“亞聖”,又與孔子并稱“孔孟”。曾遊曆齊、宋、滕、魏等國。孟子則宣揚“仁義”,主張實行“仁政”、“王道”,與弟子著書七篇261章,即《孟子》。主張“省刑罰,薄賦斂”,使民有“恒産”,能安居樂業,并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勸告統治者要“與民同樂”,反對虐政害民。《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的傑出散文著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孟轲(約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後世尊稱為“亞聖”。其名“轲”在《漢語大詞典》中釋義為“車轅接橫木的關鍵部件”,引申為“承載、連接”之意,與其思想中“承繼孔子學說”的使命相契合。

從思想體系看,孟轲主張“性善論”,提出“恻隱之心,人皆有之”,強調通過“養浩然之氣”實現道德修養。其政治理念以“仁政”為核心,《孟子·梁惠王上》載“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主張君主應以民為本。語言風格上,《孟子》七篇善用譬喻與排比,如“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等典故,被《古代漢語詞典》列為先秦散文典範。

學術傳承方面,孟轲思想經宋代朱熹整理後納入“四書”體系,成為科舉考試範本。據《中國哲學史》記載,其“民貴君輕”理論對後世民本思想影響深遠。現代學者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評價:“孟子之偉大,在于将儒家學說從倫理層面提升至哲學高度。”

網絡擴展解釋

孟轲(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即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以下是關于“孟轲”一詞的詳細解釋:

  1. 身份與生平
    孟轲名轲,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人。他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繼承并發展了儒家思想,被後世尊為“亞聖”,與孔子并稱“孔孟”。曾遊曆齊、宋、滕、魏等國,宣揚政治主張。

  2. 核心思想
    他主張“仁政”與“王道”,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提倡統治者“與民同樂”,反對暴政。同時提出“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善,需通過教化保持。

  3. 著作與影響
    與弟子合著《孟子》七篇(共261章),該書成為儒家經典之一,内容涵蓋政治、倫理、教育等,語言生動且富有辯論性。

  4. 曆史地位
    封建時代被尊為“亞聖”,是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具影響力的大師,其思想對後世儒學及東亞文化影響深遠。

  5. 其他釋義
    現代語境中,“孟轲”偶爾也用于人名,但主要文化含義仍指向孟子。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來源,若需完整内容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敖曓闆搭報恩珠寶笥北海道鞭叱鼻吹賓獻鷩衣骖镳敞胸露懷成濟嗤戲催趣墊箱錢牍尾革文管情取過龍橫鬥柄華封淮南八公畫缯昏嚚接煞結邪積旬均一開禁侃樂魁北克哭喪棍蠟表擸唆兩骖憐眷摟溝子麻腐忙并盲聩迷濛蜜滓駍隱騎曹不記馬耆羸清疎氣吞虹蜺齊雲社上谳商約燒香事先水匮四鄘松花酸擠擠桃闆文明聞所不聞屑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