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g ke](約前372——前 289) 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最有影響的大師,封建時代被尊為“亞聖”,又與孔子并稱“孔孟”。曾遊曆齊、宋、滕、魏等國。孟子則宣揚“仁義”,主張實行“仁政”、“王道”,與弟子著書七篇261章,即《孟子》。主張“省刑罰,薄賦斂”,使民有“恒産”,能安居樂業,并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勸告統治者要“與民同樂”,反對虐政害民。《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的傑出散文著作
孟轲(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即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以下是關于“孟轲”一詞的詳細解釋:
身份與生平
孟轲名轲,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人。他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繼承并發展了儒家思想,被後世尊為“亞聖”,與孔子并稱“孔孟”。曾遊曆齊、宋、滕、魏等國,宣揚政治主張。
核心思想
他主張“仁政”與“王道”,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提倡統治者“與民同樂”,反對暴政。同時提出“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善,需通過教化保持。
著作與影響
與弟子合著《孟子》七篇(共261章),該書成為儒家經典之一,内容涵蓋政治、倫理、教育等,語言生動且富有辯論性。
曆史地位
封建時代被尊為“亞聖”,是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具影響力的大師,其思想對後世儒學及東亞文化影響深遠。
其他釋義
現代語境中,“孟轲”偶爾也用于人名,但主要文化含義仍指向孟子。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來源,若需完整内容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
孟轲(mèng kē)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背景的漢字詞語,它由“孟”和“轲”兩個字組成。
“孟”字的部首是“子”,“轲”字的部首是“車”。按照筆畫順序,"孟"字有5畫,"轲"字有7畫。
《孟子》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哲學著作,它主要記錄了春秋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和思想。因為孟子在儒家學派中地位顯著,所以人們用“孟轲”來指代孟子的學說和思想。
“孟轲”的繁體字為“孟轲”。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許多不同的變體。對于“孟轲”這個詞,有時候也可以寫作“孟軻”。
孟轲的思想強調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培養。
孟轲的組詞有:孟子、孟德、孟門、轲車等。
孟轲的近義詞有:孟子思想、孟子學說。
孟轲的反義詞可以是與孟子學說相對的其他哲學學派的思想,如墨子學說、道家思想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