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visions and funds for troops] 指軍隊中發給官兵的口糧和錢
亦作“ 糧饟 ”。軍隊中發給官兵的口糧和錢。《史記·太史公自序》:“ 楚 漢 相距 鞏 洛 ,而 韓信 為填 潁川 , 盧綰 絶 籍 糧餉。”《漢書·食貨志上》:“男子疾耕不足糧饟,女子紡績不足衣服。” 顔師古 注:“饟,古餉字也。”《新五代史·唐臣傳·郭崇韬》:“且 唐 未失 德勝 時,四方商賈,征輸必集,薪芻糧餉,其積如山。”《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目今兵興之際,糧餉未充,暫開納粟入監之例。” ********* 《被裁的兵士》:“國家的糧饷也弄空了。”
糧饷是古代軍事術語,指軍隊中用于維持官兵基本生活的物資和資金,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糧饷由“糧”(口糧)和“饷”(錢款)組成,特指軍隊向官兵發放的糧食補給和軍饷。例如《史記》中提到“盧绾絕籍糧饷”,即指斷絕軍隊的糧食與資金供應。
曆史用途
主要用于保障士兵作戰需求,包括:
文獻引用
該詞在《太史公自序》《儒林外史》等古籍中多次出現,例如《儒林外史》描述“國家的糧饷也弄空了”,反映糧饷對國家軍事的直接影響。
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糧饷”可比喻組織或團隊運轉所需的資源,但核心仍保留其軍事後勤的原始含義。
糧饷是古代軍事後勤的核心概念,涵蓋物質與資金雙重保障,直接影響軍隊的戰鬥力與穩定性。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典籍。
《糧饷》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指由國家或雇主給予的糧食和貨币作為工資或補貼。這個詞通常用于描述農民、工人、士兵等從事勞動的人們所得到的生活保障。
《糧饷》的拆分部首是“米”和“食”,其中“米”屬于左右結構的一類漢字,而“食”則屬于上下結構的一類漢字。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糧饷》的總筆畫數為16畫。
《糧饷》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文化。在古代,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和維持軍隊的戰鬥力,國家和雇主向民衆或士兵提供糧食和貨币作為報酬。《糧饷》就是描述這種報酬的詞彙。
在繁體字中,「糧」的形狀與簡體字相同;而「餉」則是繁體字形式,它有一個額外的部首「飠」,表示與食物相關的意思。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說文解字》,《糧饷》的古時寫法為「糧餉」。其中,「糧」表示糧食,「餉」表示供應的饷物。
1. 在古代,士兵的戰鬥力與他們所領取的糧饷直接相關。
2. 農民們依靠糧饷來維持生計和支撐家庭。
3. 雇主應該按時支付工人的工資和糧饷。
1. 糧食:指各種谷物和谷類加工品。
2. 金饷:指以金銀財物為酬勞。
3. 糧餐:指用糧食來作為飲食的基礎。
1. 工資:表示雇員根據完成工作而獲得的報酬。
2. 撫恤金:表示國家或組織向退休人員或因工作而遭受傷害的人提供的金錢補貼。
3. 補貼:表示給予某人以補助、幫助、支援等。
1. 負擔:表示承擔重責,沒有獲得相應的報酬。
2. 欠薪:表示因各種原因未能按時支付應得的工資。
3. 損失:表示因為某種原因而失去了應得的報酬或利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