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入甕的意思、入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入甕的解釋

喻受酷刑。 元 紀君祥 《趙氏孤兒》第二折:“則説老匹夫請先入甕,也須知榜揭處天都動,偏你這罷職歸田一老農,公然敢剔蠍撩蜂。”參見“ 請君入甕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入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使用場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入甕”字面意為“進入甕中”,實際多用于比喻陷入困境或遭受懲罰,常與成語“請君入甕”關聯,表示自作自受、自投羅網,或指用某人自己的方法反過來對付他們。

二、典故起源

“入甕”的經典出處是唐代典故“請君入甕”:
武則天時期,酷吏來俊臣審訊另一酷吏周興時,假意請教逼供方法。周興提議将人放入燒紅的甕中,來俊臣便以此法反制周興,迫使其認罪。此故事衍生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寓意。

三、使用場景

  1. 形容自食其果:如“他設計害人,最終入甕受罰”。
  2. 警示他人:用于勸誡勿自作聰明或挑釁規則。
  3. 文學與曆史引用:如元代《趙氏孤兒》中“請先入甕”暗指酷刑。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補充說明

現代用法中,“入甕”多與“請君入甕”連用,單獨使用較少。其核心是通過比喻強調“反制”或“因果報應”的意味。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入甕

入甕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入”和“甕”。該詞語有多重含義,可以指進入或投身到某種境地或困境中,也可以指被他人欺騙或蒙蔽。

下面對入甕的部首和筆畫進行拆分:

“入”字的部首是“入”部,它的筆畫數為2。

“甕”字的部首是“瓦”部,它的筆畫數為9。

入甕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話故事《山海經·西山經》中關于盜取嫦娥仙草的故事。其中,一位名叫伶倫的小人偷了仙草,并将其藏在甕裡。此後,伶倫一直逃避嫦娥的追捕。

繁體字中,“入甕”的寫法保持了和簡體字相同的形态,無明顯差異。

古時候,“入甕”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一些抄本中,甕的形狀被寫作“皿”,本意是指一種容器的形狀。後來,由于與“盆”字形狀相似,就逐漸轉變為以“皿”代替“瓦”的寫法。但現代通用的寫法仍保留了“瓦”。

以下是一些關于“入甕”的例句:

1. 他入甕了,被這個騙局欺騙了。

2. 這個公司經營不善,已經陷入了經營困境的甕中。

以下是由“入甕”構成的組詞:

入侵、入場、入手、入門、千鈞一發。

以下是與“入甕”近義詞:

入坑、入局、入網、栽培、栽了進去。

以下是與“入甕”反義詞:

脫甕、拒絕、擺脫、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