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端方嚴正,不同凡俗。《南史·沉文季傳》:“ 文季 風采稜岸,善於進止,司徒 褚彥回 當時貴望,頗以門戶裁之。”《太平廣記》卷一九二引 五代 劉□ 《耳目記·墨君和》:“母懷姙之時,曾夢胡僧攜一孺子,面色光黑,授之曰:‘與爾為子,他日必大得力。’既生之,眉目稜岸,肌膚若鉄。”
“棱岸”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éng àn,主要含義為端方嚴正、不同凡俗,常用來形容人的品格或氣質特點。以下是具體解釋:
詞義解析
出處與用法
該詞可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南史·沉文季傳》中描述沈文季“風采稜岸”,指其儀表莊重、舉止得體,即便面對權貴也保持原則。明代詩句“棱棱岸岸”也借以形容人的凜然氣度。
近義詞與關聯詞
類似詞彙包括“剛正不阿”“岸然”“威嚴”等,均強調正直不苟且的品格。
總結來看,“棱岸”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形容人物品性正直、氣度不凡。如需更多例證或擴展用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棱岸》是一個詞語,意思是指河岸或海岸上的有棱有角的銳利石塊。這些石塊可能由于水流、風化或其他自然力量而形成,給岸邊的景色帶來了獨特的美感。
《棱岸》的部首是木(mù)和山(shān),分别位于左右兩邊。
《棱岸》的總筆畫數為12,其中木部的筆畫數為4,山部的筆畫數為8。
《棱岸》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是由“棱”和“岸”兩個字組成。在繁體字中,“棱”字保留了其原始形态,而“岸”字的變化較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時候字的寫法會稍有變化。例如,在古代寫法中,“岸”字的寫法是“甘澤旦”,與現代的寫法有所差異。
1. 沿着棱岸走,可以欣賞到美麗的河流風景。
2. 風雨過後,棱岸上的石塊閃爍着晶瑩的光芒。
1. 棱角:形容物體邊緣有銳利的角。
2. 岸邊:河流或海洋的邊緣地帶。
3. 石塊:堅硬的石頭。
1. 岸灘:河流或海洋邊緣的一片沙灘。
2. 石灘:岸邊的一片由石塊組成的區域。
1. 平灘:河流或海洋邊緣沒有凸起的平坦區域。
2. 圓石:形狀圓潤的石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