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貢誠。《晉書·張祚傳》:“我 武公 以神武撥亂,保寧西夏,貢款勤王,旬朔不絶。”
“貢款”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òng kuǎn,其核心含義可歸納如下:
指通過進貢的方式表達忠誠或歸順。根據高權威性來源,該詞可理解為「貢誠」,即通過物質貢獻來體現臣服或效忠的态度。
構詞溯源
語境差異
部分資料(如)側重“繳納錢款”的物質性,但高權威來源更強調其政治屬性,即通過進貢建立臣屬關系,如《晉書·張祚傳》中“貢款勤王”即體現地方勢力對中央的效忠。
主要用于古代政治語境,描述地方政權、附屬國向中央王朝進貢的行為,兼具物質與象征意義。例如:“西域諸國貢款不絕,以示臣服。”
可通過(滬江詞典)和(漢典)查閱更詳細的古籍用例。
《貢款》是指向政府或上級機關繳納的款項或物品,以表示對其的貢獻或尊重。
《貢款》的部首是貝,筆畫數為8畫。
《貢款》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天官·宗伯》中,起初指的是向國家獻上的供品,後來擴展為向上級獻上的貢獻。
《貢款》的繁體字為「貢款」。
《貢款》在古代常有多種寫法,如「貢貫」、「貢慁」等,都是指向上級獻貢的款項或物品的意思。
1. 他每年向市政府交納豐富的貢款,以回報社會。
2. 這筆貢款是用來支持國家發展的重要經費。
貢品、貢獻、貢幹、貢府
貢物、進貢、貢獻、進貢款
賦稅、征收、罰款、違約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