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仁德的聲譽。古代多用以稱頌官吏治政。《文選·曹植<又贈丁儀王粲>詩》:“君子在末位,不能歌德聲。” 李善 注:“德聲,謂 太祖 令德之聲也。”《隋書·百官志下》:“又有特進、左右光祿大夫……并為散官,以加文武官之德聲者,并不理事。” 宋 葉適 《修職郎吳君墓志銘》:“攝 大冶縣 ,慕其德聲,不言而化。”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武虛谷》:“﹝ 武虛谷 ﹞任 山東 博山縣 縣令,有德聲。”
(2).指美好的聲譽。 晉 張華 《勵志詩》之七:“勉爾含弘,以隆德聲。”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6*解·釋僧锺》:“帝以 鐘 有德聲,敕令酬對,往復移時,言無失厝。”
(3).合乎仁德的言談。 唐 韓愈 《祭穆員外文》:“誨餘以義,復我以誠。終日以語,無非德聲。”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德聲漢語 快速查詢。
“德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析:
1. 仁德的聲譽
主要指官吏或賢者因施行仁政、具備高尚品德而獲得的贊譽。例如《文選·曹植詩》提到“君子在末位,不能歌德聲”,此處“德聲”即指統治者以德治國的聲望。古代文獻中多用于稱頌為政者的德行,如《隋書》記載官職加封時以“德聲”為評判标準。
2. 美好的聲譽
泛指個人或群體因德行、成就等積累的正面社會評價。晉代張華《勵志詩》中“勉爾含弘,以隆德聲”即強調通過修養品德來提升聲譽。南朝《高僧傳》也以“德聲”形容高僧的威望。
3. 合乎仁德的言談
特指符合道德規範的言論。唐代韓愈在《祭穆員外文》中追憶友人“終日以語,無非德聲”,表明其言談始終遵循仁德準則。
其他補充
該詞也用于人名,寓意品德與聲望的結合,如“德”指遵循自然規律的品質,“聲”象征傳播與影響。
《德聲》一詞表示聲譽好、好名聲,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組織的正面評價和口碑。
《德聲》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彳”(chuò)部,右邊是“言”(yán)部。根據常用部首筆畫的計算方法,《德聲》共有6畫。
《德聲》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它是由“德”和“聲”兩個字組合而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個人或組織的德行和聲望一直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
《德聲》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具體到《德聲》一詞,古代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整體意義和詞性保持一緻。
1. 他用實際行動赢得了良好的德聲。
2. 這家公司因為誠信經營而享有德聲。
德行、聲譽、好名聲。
聲望、名望、名聲。
惡聲、壞名聲。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