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仁德的聲譽。古代多用以稱頌官吏治政。《文選·曹植<又贈丁儀王粲>詩》:“君子在末位,不能歌德聲。” 李善 注:“德聲,謂 太祖 令德之聲也。”《隋書·百官志下》:“又有特進、左右光祿大夫……并為散官,以加文武官之德聲者,并不理事。” 宋 葉適 《修職郎吳君墓志銘》:“攝 大冶縣 ,慕其德聲,不言而化。”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武虛谷》:“﹝ 武虛谷 ﹞任 山東 博山縣 縣令,有德聲。”
(2).指美好的聲譽。 晉 張華 《勵志詩》之七:“勉爾含弘,以隆德聲。”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6*解·釋僧锺》:“帝以 鐘 有德聲,敕令酬對,往復移時,言無失厝。”
(3).合乎仁德的言談。 唐 韓愈 《祭穆員外文》:“誨餘以義,復我以誠。終日以語,無非德聲。”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德聲漢語 快速查詢。
"德聲"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本義 "德"字從彳(行走)從直,甲骨文象目視懸錘取直之形,本義為端正品行;"聲"字甲骨文象手持槌擊磬之形,《說文解字》釋作"音也"。二字結合指德行外顯的聲譽。
二、詞典釋義
三、語境應用
四、詞性演變 原為名詞性短語(春秋),戰國後凝固為複合名詞(見《漢語詞彙史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現代漢語中保留書面語色彩,常見于文史領域。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紙質辭書,核心例證出自十三經注疏本)
“德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析:
1. 仁德的聲譽
主要指官吏或賢者因施行仁政、具備高尚品德而獲得的贊譽。例如《文選·曹植詩》提到“君子在末位,不能歌德聲”,此處“德聲”即指統治者以德治國的聲望。古代文獻中多用于稱頌為政者的德行,如《隋書》記載官職加封時以“德聲”為評判标準。
2. 美好的聲譽
泛指個人或群體因德行、成就等積累的正面社會評價。晉代張華《勵志詩》中“勉爾含弘,以隆德聲”即強調通過修養品德來提升聲譽。南朝《高僧傳》也以“德聲”形容高僧的威望。
3. 合乎仁德的言談
特指符合道德規範的言論。唐代韓愈在《祭穆員外文》中追憶友人“終日以語,無非德聲”,表明其言談始終遵循仁德準則。
其他補充
該詞也用于人名,寓意品德與聲望的結合,如“德”指遵循自然規律的品質,“聲”象征傳播與影響。
白路白雲人保修北京鴨褊宕表裡相應草露乘興充然次卷大筆一揮跕堕鹗立概量割配閣氣怪圈顧覽颃颉隺料瓠瓜混補活沙急案監伴僵硬薦枕交道淨意咎戾可憐相濫泥老乞婆令合六君子埋天怨地門可張羅明漪男婦瓯窭曝鰓祈祓清狂曲技榮懼入氣日三葉蟲掃晴娘生力手示鼠拖腸宋武台泰山梁木調竽橦橦抟垸浘浘相連嚣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