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affected] 沒有邪6*惡的想法
無邪的兒童
(1).謂無邪僻,無邪曲。《禮記·樂記》:“中正無邪,禮之質也。”《史記·李斯列傳》:“臣無邪,則天下安;天下安,則主嚴尊。” 宋 朱熹 《恕齋記》:“蓋飾不過侈,而簡不至陋;起居便適,而視聽無邪。” 巴金 《滅亡》第六章:“她剛要猜想這是什麼事,但另一個念頭立刻捉着了她,她底美麗的臉上又出現了無邪的嬌笑。”
(2).我國古代詩教的一種觀點。謂詩的最高标準是中和雅正,謂之“無邪”。《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詩者,持也,持人性情。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文獻通考·經籍五》:“蓋知詩人之意者,莫如 孔 孟 ;慮學者讀《詩》而不得其意者,亦莫如 孔 孟 ,是以有‘無邪’之訓焉。”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如 中國 之詩, 舜 雲言志,而後賢立説,乃雲持人性情,三百之旨,無邪所蔽。”
(3).指物體中分沒有偏差。《周禮·考工記·弓人》:“凡為弓……析幹必倫,析角無邪。” 鄭玄 注:“亦正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無邪漢語 快速查詢。
“無邪”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wú xié,其含義和用法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思想純潔
指沒有邪惡的想法或雜念,常用于形容天真、善良、純真的孩童或性格單純的人。例如:“無邪的兒童”或“天真無邪的笑容”。
行為正直
引申為言行中正雅正,無偏邪之态。《禮記·樂記》提到“中正無邪,禮之質也”,強調正直是禮的核心。
詩教觀點
源自《論語·為政》中孔子對《詩經》的評價:“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此處的“無邪”指詩歌情感的中和雅正,體現古代詩教追求道德純正與藝術美感的統一。
哲學内涵
儒家認為“無邪”不僅是文學标準,也是修身準則,如朱熹在《恕齋記》中強調“視聽無邪”,即通過規範言行達到道德純粹。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詩教理論或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禮記》《論語》等典籍。
《無邪》一詞的意思是沒有邪惡、沒有邪心,指的是一個人沒有不良的動機或行為,有着純真、善良的品質。
《無邪》的拆分部首是無(一)和邪(阝),它由12個筆畫組成。
《無邪》一詞源于古代文化,通常用來形容人的品性或行為方式。它體現了古代中國文化中對純真、善良、無私的追求和贊美。
《無邪》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無邪」。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無邪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無”字原本為一個象形字,表示沒有、無。而“邪”字則是由“宀”(表示房屋)和“牙”(表示邪惡的事物)組成,表示邪惡、不正當、不善良。
他的言行舉止始終都是無邪的,沒有任何不良的意圖。
無邪思、無邪人、無邪心、無邪态。
善良、正直、純真、單純。
邪惡、陰險、狡詐、惡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