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受酷刑。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二折:“则説老匹夫请先入瓮,也须知榜揭处天都动,偏你这罢职归田一老农,公然敢剔蝎撩蜂。”参见“ 请君入瓮 ”。
“入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与使用场景如下:
“入瓮”字面意为“进入瓮中”,实际多用于比喻陷入困境或遭受惩罚,常与成语“请君入瓮”关联,表示自作自受、自投罗网,或指用某人自己的方法反过来对付他们。
“入瓮”的经典出处是唐代典故“请君入瓮”:
武则天时期,酷吏来俊臣审讯另一酷吏周兴时,假意请教逼供方法。周兴提议将人放入烧红的瓮中,来俊臣便以此法反制周兴,迫使其认罪。此故事衍生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寓意。
现代用法中,“入瓮”多与“请君入瓮”连用,单独使用较少。其核心是通过比喻强调“反制”或“因果报应”的意味。
入瓮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入”和“瓮”。该词语有多重含义,可以指进入或投身到某种境地或困境中,也可以指被他人欺骗或蒙蔽。
下面对入瓮的部首和笔画进行拆分:
“入”字的部首是“入”部,它的笔画数为2。
“瓮”字的部首是“瓦”部,它的笔画数为9。
入瓮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故事《山海经·西山经》中关于盗取嫦娥仙草的故事。其中,一位名叫伶伦的小人偷了仙草,并将其藏在瓮里。此后,伶伦一直逃避嫦娥的追捕。
繁体字中,“入瓮”的写法保持了和简体字相同的形态,无明显差异。
古时候,“入瓮”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在古代,一些抄本中,瓮的形状被写作“皿”,本意是指一种容器的形状。后来,由于与“盆”字形状相似,就逐渐转变为以“皿”代替“瓦”的写法。但现代通用的写法仍保留了“瓦”。
以下是一些关于“入瓮”的例句:
1. 他入瓮了,被这个骗局欺骗了。
2. 这个公司经营不善,已经陷入了经营困境的瓮中。
以下是由“入瓮”构成的组词:
入侵、入场、入手、入门、千钧一发。
以下是与“入瓮”近义词:
入坑、入局、入网、栽培、栽了进去。
以下是与“入瓮”反义词:
脱瓮、拒绝、摆脱、自由。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榜帖宝命爆破舶趠风铲刀车侧郭门乘乘尺二冤家宠辱楚扑盗铸滴笃班凡儿附递伕子国伐河梁之谊昏邪检卷及锋而试金兰鸡皮疙疸酒臼坎路窠巢狂夫枯瘁匮饿鲁薄跑解马旗旌青檮情词青雀轻羽认睬壬佞三复丧气鬼尚友沈齐市语爽风双键双门疏服淑贤套管田月桑时廷辱踢腾万儿八千箱帘陷搆响晴潇瑟宵游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