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驚立 ”。謂使王位受到震動。立,通“ 位 ”。《漢書·天文志》:“三星若合,是謂驚立絶行,其國外内有兵與喪,民人乏飢,改立王公。” 顔師古 注引 晉灼 曰:“有兵喪,故驚;改王,故曰絶也。”《漢書·天文志》:“占曰:‘三星若合,是謂驚位,是謂絶行,外内有兵與喪,改立王公。’”
“驚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驚位”指“使王位受到震動或威脅”,常與通假字“驚立”通用。這裡的“立”通“位”,即通過天象或事件預示君主地位可能被颠覆。
出處與典籍引用
該詞源自《漢書·天文志》:“三星若合,是謂驚立絶行,其國外内有兵與喪,民人乏饑,改立王公。”此處“驚立”即“驚位”,描述天象異常引發國家動蕩、政權更疊的現象。
字義分解
提示: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該詞,若需具體例句或延伸研究,可參考《漢書》相關注釋或古籍數據庫。
《驚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在原本平靜的境地中忽然發生的讓人驚訝的事件或情況。
《驚位》由兩個漢字組成:驚(jīng)和位(wèi)。
驚的部首是心字旁,總計有12個筆畫。
位的部首是人字旁,總計有7個筆畫。
《驚位》一詞最早出現在《出使太學賦》一文中,表達了發生在農田中的一種災害現象。後來被引申為其他領域中突然發生的異常事物。
在繁體字中,《驚位》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在古代,驚的寫法分為心字底、心字上半、心字下半加旁,位的寫法為正字旁加上人字旁。
1. 昨晚,突然下起了大雨,這真是一場驚位的暴風雨。
2. 我剛剛打算離開,卻發生了一件讓人驚位的事情,我不得不留下來處理。
驚恐、驚呆、位移、位置等。
突發、意外、出乎意料。
平凡、尋常、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