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驚位的意思、驚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驚位的解釋

亦作“ 驚立 ”。謂使王位受到震動。立,通“ 位 ”。《漢書·天文志》:“三星若合,是謂驚立絶行,其國外内有兵與喪,民人乏飢,改立王公。” 顔師古 注引 晉灼 曰:“有兵喪,故驚;改王,故曰絶也。”《漢書·天文志》:“占曰:‘三星若合,是謂驚位,是謂絶行,外内有兵與喪,改立王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驚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使君主或尊者的地位受到震動或威脅,強調因外部事件或行為導緻統治權威受損的狀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典籍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1. 驚(驚)

    • 本義:馬受突然刺激而行動失常(《說文解字》:"驚,馬駭也"),引申為震動、震懾。
    • 使動用法:"使……受驚/震動",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曹人屍諸城上,晉侯患之",杜預注"見屍而驚"。
    • 指君主或尊者的權位、地位(《爾雅·釋宮》:"中庭之左右謂之位"),特指統治合法性。

合成詞義:通過使動結構(驚+位)表示外力緻使君主權位動搖。


二、典籍用例與釋義

  1. 《左傳·昭公元年》

    "國之大節有五……畏君之震,撫民之教,奉禮之孝,事神之敬,使民之惠……驚位而民懼。"

    • 釋義:此處"驚位"指君主威權受損,導緻民衆恐慌,強調統治秩序被破壞的後果。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明确收錄詞條:"驚位,謂使君位受到震動。" 釋義聚焦于統治合法性的外部沖擊。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經學注疏

    清代學者焦循在《孟子正義》中釋"驚群臣"時關聯"驚位"概念,指出:"驚者,撼其位而危之也",強調權力基礎的動搖。

  2. 曆史語境

    在《資治通鑒·唐紀》中,魏徵谏唐太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豈非驚位乎?" 以"驚位"警示政權穩定性危機。


四、現代語言學界定


結論

"驚位"是具政治哲學色彩的文言詞,專指因内亂、外患或失德行為導緻君主統治權威被動搖,承載古代禮制中對權力合法性的維護意識。其釋義需依托經史典籍,尤以《左傳》為語義本源。

網絡擴展解釋

“驚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驚位”指“使王位受到震動或威脅”,常與通假字“驚立”通用。這裡的“立”通“位”,即通過天象或事件預示君主地位可能被颠覆。

  2. 出處與典籍引用
    該詞源自《漢書·天文志》:“三星若合,是謂驚立絶行,其國外内有兵與喪,民人乏饑,改立王公。”此處“驚立”即“驚位”,描述天象異常引發國家動蕩、政權更疊的現象。

  3. 字義分解

  1.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涉及政權穩定的重大事件,如戰争、災異等導緻君主權力動搖的情況,屬于曆史或天文占卜類文本中的術語。

提示: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該詞,若需具體例句或延伸研究,可參考《漢書》相關注釋或古籍數據庫。

别人正在浏覽...

暗面白旃檀悲惱畚臿比尚采伐裁觚拆賬扯腿穿竄川甽川水除滌瓷漆的嗣釣船帝儲二三其意房祀鋒俠符理官帥榖皮巾故券後人畫臣豢擾講教賤獲激流即興戢翼軍費枯陳浪劍龍飛廬九羅拉螺子黛馬耳春風滿腹疑團馬徒眉面内台孥賄蓬心乾槁樵讴秋孰日麗風清三勤市德十年書書帖宿夜渟澄涕泗流漣縣斾閑雲西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