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微辨 ”。
“微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古籍釋義和現代應用兩個層面理解:
“微辯”(拼音:wēi biàn)指通過微妙、委婉的方式表達觀點或指出問題,強調含蓄而非直接的表達形式。該詞與“微辨”互通,常見于古籍中。
委婉諷喻
源自《禮記·儒行》:“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也。”意為對他人的過錯應通過委婉暗示指出,而非當面斥責。《孔子家語·儒行》中亦作“微辯”,體現了儒家倡導的含蓄溝通方式。
語言藝術
古代語境中,微辯常表現為用隱晦的語言傳遞深意,例如通過比喻、典故等間接表達批評或建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禮記》或《孔子家語》相關章節。
微辯是一個由“微”和“辯”兩個字組成的詞語,用來描述一種微小、細微的辯論或争論的行為或方式。
微辯的部首是辨(辛字頭)。根據康熙字典的統計,微辯的總筆畫數為11畫。
微辯這個詞語最早是由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荀子提出的。荀子在他的著作《荀子》中提到了微辯的概念,認為微辯是一種細緻入微的辯論方式,可以通過詳細而精确的分析和論證,揭示事物的本質和真相。
微辯的繁體字為微辯。
根據《說文解字》等古代字典的記載,微辯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微辨,字形上邊是微,下邊是辨。
1. 他們在會議上進行了激烈的微辯,争論了很多細節問題。
2. 艾米麗善于微辯,以其敏銳的思維和嚴密的邏輯征服了很多辯論對手。
微辯學、微辯術、微辯之道。
微言、細辯。
激辯、激烈争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