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骨柔軟。喻不争競,不露鋒芒。《列子·湯問》:“柔心而弱骨,不驕不忌。”
(2).柔細的骨骼。 漢 王粲 《七釋》:“豐膚曼肌,弱骨纖形。”《西京雜記》卷一:“ 昭儀 弱骨豐肌,尤工笑語。” 南朝 梁簡文帝 《七勵》:“舒蛾眉之窈窕,委弱骨之逶迤。”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一:“烏鳳如喜鵲,色紺碧,頸毛類雄雞鬃,頭有冠,尾垂二弱骨,各長一尺四五寸,大略如鳳。”
(3).伶仃瘦骨。 巴金 《和讀者談<家>》:“我一九四二年回 成都 見到了她,她已經成了一個‘弱骨支離’的‘老太婆’了。”
“弱骨”是一個中文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解釋:
比喻性格不争競、不露鋒芒
這一用法源自《列子·湯問》:“柔心而弱骨,不驕不忌”,形容人内心柔和、不争強好勝的性格特點。
形容柔細的骨骼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如漢代王粲《七釋》中的“豐膚曼肌,弱骨纖形”,以及《西京雜記》描述趙昭儀“弱骨豐肌”,指骨骼纖細柔美。
指瘦弱、病态的骨骼
現代語境中可形容人身體瘦弱,如巴金在《和讀者談<家>》中提到的“弱骨支離”,描述瘦骨嶙峋的狀态。
補充信息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文獻與現代文學用法,需注意具體語境中的差異。
《弱骨》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體質或者骨骼結構較為脆弱,易受傷或易患骨質疏松等疾病的狀态。這個詞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事物的質量不夠堅固或不耐用。
《弱骨》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弱(弓旁,10畫)和骨(骨字底部,9畫)。
《弱骨》一詞來源于漢字的結構和意義,沒有明确的具體來源。在繁體中,弱骨的寫法為「弱骨」。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變化。不過,《弱骨》這個詞的組成部分并沒有明顯的變化。弱(弓旁,10畫)和骨(骨字底部,9畫)的結構和筆畫數在古時候與現代一樣。
1. 他因為天生弱骨,經常容易骨折。
2. 這個玩具的質量太差,很容易變成弱骨。
1. 骨質疏松症
2. 弱不禁風
3. 弱敵強
4. 骨折
1. 脆弱
2. 不堪一擊
3. 易損
4. 衰弱
1. 強壯
2. 堅固
3. 堅強
4. 不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