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管錢糧的小吏。 清 陸繼辂 《建陽知縣陸費君墓志銘》:“﹝某生﹞逋課積年,糧胥雖屢受杖,相戒不以聞。”
“糧胥”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指古代負責管理錢糧的基層官吏,屬于地方行政體系中處理糧食征收、倉儲等事務的職位。該詞由“糧”(糧食、稅糧)和“胥”(小吏)組合而成,字面即體現其職能屬性。
部分文獻指出該詞帶有貶義色彩,特指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的官吏。例如清代陸繼辂《建陽知縣陸費君墓志銘》記載,某糧胥因長期縱容欠稅者,雖多次被杖責仍隱瞞實情。這反映出古代基層糧務管理中可能存在腐敗現象。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相關研究。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案例,可參考《清史稿》等史料中關于地方賦稅管理的記載。
《糧胥》是一個獨特的詞語,它既有一定的曆史淵源,又具有特定的意義。它指的是供應和管理糧食的職位或人員。具體來說,糧胥是古代中國的官職之一,負責糧食的收集、儲存和分發。
根據《康熙字典》,《糧胥》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米),它是一個漢字的部首,表示與糧食相關的意義。筆畫的拆分為9畫。
《糧胥》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中國,糧食是國家的基礎,對于維持國家的穩定和人民的生活至關重要。因此,設立了糧胥官職來管理糧食的供應和分配。
在繁體字中,糧胥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不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糧胥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候的糧胥中,胥的字形較為特殊,由胃字的下部和從字的上部組成。這種寫法強調了糧胥與胃和從的關系,表示了糧食與供應的緊密聯繫。
1. 曆史上,糧胥是國家的重要職位,負責糧食的收集、儲存和分發。
2. 在古代,擔任糧胥的官員需要具備豐富的糧食管理經驗。
糧食、自糧自足、糧倉、糧草、糧食安全
糧食官、糧府、糧監
取糧、脫糧、散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