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糧胥的意思、糧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糧胥的解釋

經管錢糧的小吏。 清 陸繼辂 《建陽知縣陸費君墓志銘》:“﹝某生﹞逋課積年,糧胥雖屢受杖,相戒不以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糧胥(liáng xū)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府中負責管理、征收、轉運糧食等事務的基層小吏或差役。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釋義進行分項說明:


一、基本釋義

糧胥指舊時官府中經辦田賦、糧米征收、儲運等具體事務的吏員。“糧”指糧食、田賦;“胥”指古代官府中的小吏或差役,合稱即專司糧務的基層辦事人員。其職責涉及糧食的登記、核算、催征、押運及倉庫管理等環節,屬于地方賦稅體系中的執行者角色。


二、曆史背景與職責範圍

  1. 朝代背景

    糧胥常見于明清兩代的地方行政體系,尤其在漕運(水路糧食運輸)制度中承擔關鍵任務。他們直接對接納糧戶,負責造冊登記、驗糧入庫、解運交接等實務操作,是維系國家糧食調配系統的末梢執行單元。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明清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具體職責

    • 征收管理:按冊征收田賦糧米,核對戶數、田畝與應繳數額;
    • 儲運監督:監管糧倉存儲,防止黴變損耗,并組織漕船運輸;
    • 賬目造報:編制糧冊賬目,向上級衙門呈報收支情況;
    • 催繳追欠:對拖欠糧稅的農戶進行催征,甚至協助官府實施追繳。

      來源:《清代賦役制度研究》(中華書局)


三、社會地位與負面形象

糧胥雖屬基層吏員,但因直接經手錢糧,常被賦予一定權力空間。部分糧胥借職務之便克扣糧米、勒索農戶、僞造賬目,成為百姓痛恨的“胥吏之害”典型代表。清代文獻多稱其“恃權舞弊”“魚肉鄉裡”,側面反映該群體在曆史語境中的腐敗形象。

來源:《清史稿·食貨志》及《清代基層權力與社會治理》論文(《曆史研究》期刊)


四、現代語義與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糧胥”一詞已隨古代賦稅制度消亡而罕用,僅出現于曆史文獻、古典小說或研究論著中,作為特定曆史角色的指稱。其詞義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需結合古代行政制度理解。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引用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中國曆史大辭典·明清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3. 《清代賦役制度研究》(中華書局)
  4. 《清史稿·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5. 陳鋒《清代基層權力與社會治理》,《曆史研究》2010年第4期

(注:因古籍及學術著作的權威線上版本鍊接需通過專業數據庫獲取,此處僅标注文獻來源。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平台查閱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糧胥”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指古代負責管理錢糧的基層官吏,屬于地方行政體系中處理糧食征收、倉儲等事務的職位。該詞由“糧”(糧食、稅糧)和“胥”(小吏)組合而成,字面即體現其職能屬性。

二、延伸内涵

部分文獻指出該詞帶有貶義色彩,特指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的官吏。例如清代陸繼辂《建陽知縣陸費君墓志銘》記載,某糧胥因長期縱容欠稅者,雖多次被杖責仍隱瞞實情。這反映出古代基層糧務管理中可能存在腐敗現象。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相關研究。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案例,可參考《清史稿》等史料中關于地方賦稅管理的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報價奔厲不足之處尺兵寸鐵刺心切骨點對諜探頂門鍼多羅葉煩暍風海風斯在下烽台腹儉服煉唃厮羅寒疝豪捷何當穢渎渾不是翦戮籍籍金罍僦功究觀句斷絕粒葰楙匼帀狂會理所不容陋僻妙娥名根明隽南皿凝颦邛竹杖七祀碛尾人患閏升三色堇燒毛嬸太太守符孀閨説媒拉縴澍濡蹚渾水天塹踢登桐油銅圓亡絕韋馱天五行家賢妙狎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