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退淡泊。謂不謀仕進。《宋書·隱逸傳·雷次宗》:“﹝ 次宗 ﹞自絶招命,守志隱約,宜加升引,以旌退素。”《陳書·蔡徵傳》:“﹝ 徵 ﹞性頗便妄進取,不能以退素自業。”《南史·蕭惠基傳》:“﹝ 惠基 ﹞立身退素,朝廷稱為善士。”
“退素”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人的品行或處世态度,以下為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謙退淡泊,不追求仕途進取。
構詞方式:并列結構,由“退”和“素”兩個單字義項疊加而成,強化“不争名利”的核心意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人物背景,可參考《宋書》《陳書》等史書相關章節。
《退素》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摒除俗氣,返璞歸真。
《退素》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退”和“素”。其中,“退”的部首是“辶”,總筆畫數為鼠七;“素”的部首是“糸”,總筆畫數為六。
《退素》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墨子·生民》一書中。原文是:“故人之不知生也,猶智者之退素也。”該書是古代清談學派代表作之一,用以比喻人們在追求真理時要去除雜念,回歸本質。
繁體寫法為「退素」。
在古代,「退」字的字形稍有變化,下方沒有一個點,而是畫成了一個短豎線,類似「䜌」的形狀。
他在城市生活中感到厭倦,渴望退素,回歸大自然。
退縮、退讓、素心、素未謀面、素昧平生
舍己從人、舍我其誰、返璞歸真
沉迷于世俗、崇尚虛榮、俗腐不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