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尼出家,由官府發給的作為憑證的度牒。有牒者得免地稅、徭役。《續資治通鑒·宋徽宗大觀四年》:“五月,壬寅,停僧牒三年。”
“僧牒”是古代官府頒發給僧尼的身份憑證,主要功能為證明其合法出家資格,同時賦予一定特權。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僧牒又稱“度牒”,是官府向正式出家的僧尼發放的官方文書,類似于現代的身份證明。持有者需通過官方審核,确認其宗教身份合法。
核心作用
曆史管理
官府通過控制僧牒發放來管理宗教人口規模。例如,宋徽宗大觀四年曾“停僧牒三年”,限制出家人數,反映出古代政府對宗教事務的調控。
文化延伸
該詞後來也用于比喻具備特定資格或身份,如成語中“僧牒”可代指資質認證,但此用法較罕見。
需注意,僧牒制度在明清時期逐漸衰落,至雍正年間被廢止,但其曆史影響在佛教管理和古代戶籍制度研究中仍有重要價值。
《僧牒》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僧人的登記冊或證明文件。它在佛教寺廟中被用來記錄僧人的出生日期、法名、師承等信息,用于管理和認證僧人身份。
《僧牒》的拆分部首為“牛”,部首意為象征牛的事物。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僧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代。當時,寺廟為了管理僧人,制定了一套規章制度,并開始發行僧人的登記冊和證明文件。這些文件被稱為《僧牒》。
《僧牒》的繁體字為「僧牒」,它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隻是字形更加繁複。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僧牒》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整體字意和用途并未改變。
1. 寺廟中的《僧牒》詳細記錄了每位僧人的資料。
2. 為了證明身份,僧人需要攜帶自己的《僧牒》。
1. 佛牒:指佛寺收集或記錄佛教文獻的文件或冊子。
2. 僧人: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信徒。
3. 寺廟:指修行寺院。
1. 僧籍:指僧人的籍貫或歸屬地,與《僧牒》具有類似的管理和認證功能。
2. 行籍:在古代,官員的身份注冊表,與《僧牒》類似。
1. 信徒:指信仰宗教但未出家修行的人,與僧人相對。
2. 俗人:指在塵世中生活的一般人,與出家修行的僧人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