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唇幹燥。形容費盡口舌以緻疲倦。 唐 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脣,一本作“ 唇 ”。參見“ 口燥唇乾 ”。
“脣焦口燥”是成語“唇焦口燥”的異體寫法,兩者含義相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形容因說話過多導緻口唇幹燥,比喻費盡口舌、竭力勸說或争辯的狀态。其中“焦”意為“幹”,強調口幹舌燥的疲憊感。
出處與典故
出自唐代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描寫詩人因茅草被孩童搶走,竭力呼喊卻無人回應的場景。
用法與場景
近義詞與辨析
近義成語為“口幹舌燥”,但“唇焦口燥”更側重因說話過多導緻的疲憊,而“口幹舌燥”可泛指口渴狀态,不限于說話原因。
注意争議點
有網頁提到該成語源自《後漢書·馮異傳》,但主流文獻均以杜甫詩句為出處,此說法存疑,建議以權威典籍為準。
例句參考:
他唇焦口燥地勸說了一下午,對方仍不為所動。
脣(唇)的部首是⺼,總共有十畫。
焦(焱字旁)的部首是火,總共有四畫。
口的部首是口,總共有三畫。
燥(火字旁)的部首是火,總共有十畫。
脣焦口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醫學著作《黃帝内經》中,描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變化的相應症狀。
繁體字為唇焦口燥。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基本一緻。
最近天氣太熱了,導緻我整天脣焦口燥。
忘記帶水杯了,嘴巴幹得脣焦口燥的。
相關詞語包括:脣瘡(嘴唇生瘡)、口乾(口腔幹燥)、燥熱(乾熱)等。
類似的描述狀況的詞語包括:口渴、口乾舌燥、唇幹口渴等。
相反的詞語包括:唇濕口水、滋潤、生津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