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種盛液體的大腹容器。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二:“ 周 又有瓠壺,形長一尺二寸六分,濶五寸,口徑一寸,兩鼻有提梁,取便於用。”
(2).喻虛有其表。《三國志·蜀志·張裔傳》:“ 張府君 如瓠壺,外雖澤而内實麤。”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然率皆皮膚狡澤,而懷空抱虛,有似 蜀 人瓠壺之喻,胸中無一紙之誦,所識不過酒炙之事。”
“瓠壺”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與文物實例:
器物名稱
指古代一種大腹容器,用于盛放液體。據宋代趙彥衛《雲麓漫鈔》記載,其形制為“長一尺二寸六分,闊五寸,口徑一寸”,兩側有提梁,便于攜帶()。
比喻義
形容人或事物“虛有其表”,即外表光鮮而内在空虛。此用法可見于《三國志·蜀志·張裔傳》對張裔的評價,以及葛洪《抱樸子》中對浮誇之人的諷刺()。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有一件戰國青銅器“鳥蓋瓠壺”,其特點為:
“瓠壺”與“匏壺”(瓠瓜别稱)存在關聯,二者均以植物果實為原型制作容器,但“瓠壺”更強調青銅器的具體形制()。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物細節,可參考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考古資料。
《瓠壺》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瓠子和瓦壺,一種用瓠子制成的瓦罐,用來盛放酒水或其他液體。瓠壺也常被用作文人雅士們的水酒具,被喻為士人之器。
瓠壺的拆分部首為瓦(wǎ)和豆(dòu),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瓠壺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瓠指瓠瓜或葫蘆,原本是指一個類似葫蘆的植物果實。而壺則表示一種容器。主要用于盛裝酒水。瓠壺的繁體字形為「瓠壺」。
在古代漢字書寫時,瓠壺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康熙字典》中記載着兩種不同的寫法,一種是「瓠壺」,還有一種是「壺壺」。古時候的漢字書寫規範與現代有所不同,這也是造成字形差異的原因。
1. 酒不醉人人自醉,愉悅之中,這瓠壺酒顯得尤為美味。
2. 小時候,村頭有一位老人,手中常常拿着瓠壺,蓋上蒲帽,獨自在山間散步。
瓠壺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一些詞組,如:
1. 瓠壺酒:指盛放在瓠壺中的酒。
2. 瓠壺漏:指瓠壺底部裝有小孔的瓦罐,可以用來過濾酒液。
3. 瓠壺古道:指古代使用瓠壺運送貨物的古道。
與瓠壺意義相近的詞語有:葫蘆、瓢。
與瓠壺意義相反的詞語有:酒杯、酒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