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種盛液體的大腹容器。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二:“ 周 又有瓠壺,形長一尺二寸六分,濶五寸,口徑一寸,兩鼻有提梁,取便於用。”
(2).喻虛有其表。《三國志·蜀志·張裔傳》:“ 張府君 如瓠壺,外雖澤而内實麤。”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然率皆皮膚狡澤,而懷空抱虛,有似 蜀 人瓠壺之喻,胸中無一紙之誦,所識不過酒炙之事。”
瓠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意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詞源與器物功能兩方面解析:
一、詞義構成 "瓠"指葫蘆科植物的果實,《說文解字》載:"瓠,匏也",特指可作容器的葫蘆品種;"壺"本義為盛酒器,《周禮》鄭玄注:"壺,酒器也"。二者結合構成偏正結構,特指用葫蘆制作的壺狀容器。
二、器物特征 此類器具常見于先秦典籍,《詩經·豳風》有"八月斷壺"的記載,表明古代将老化的葫蘆剖分為瓢或保留完整形态制成儲水器。考古發現顯示,商周時期存在将葫蘆加工為祭祀禮器的實例,其制作需經過脫水定型、髹漆加固等工藝。
三、文化延伸 在《禮記·郊特牲》中,瓠壺被賦予"天地之性"的象征意義,因其自然中空特性與古人"虛中受物"的哲學觀念相契合。漢代《鹽鐵論》則記載其作為民間量器的實用功能,印證了農耕文明中的器物演化軌迹。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等權威文獻,具體文獻鍊接依學術規範不便直接附載,可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平台(www.nlc.cn)檢索相關古籍原件。
“瓠壺”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與文物實例:
器物名稱
指古代一種大腹容器,用于盛放液體。據宋代趙彥衛《雲麓漫鈔》記載,其形制為“長一尺二寸六分,闊五寸,口徑一寸”,兩側有提梁,便于攜帶()。
比喻義
形容人或事物“虛有其表”,即外表光鮮而内在空虛。此用法可見于《三國志·蜀志·張裔傳》對張裔的評價,以及葛洪《抱樸子》中對浮誇之人的諷刺()。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有一件戰國青銅器“鳥蓋瓠壺”,其特點為:
“瓠壺”與“匏壺”(瓠瓜别稱)存在關聯,二者均以植物果實為原型制作容器,但“瓠壺”更強調青銅器的具體形制()。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物細節,可參考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考古資料。
安宜白麟搬移豳籥菜飯艚子柴丬承藉池魚遭殃春播皴裂大材戴南道宣堕業方亭侯紛紅駭緑貢官鞲鷹绁犬骨節好慕潢漭歡賞洄潏見風謹身節用紀述冀幸激揚清濁舉迹孔隙款歇略誘銮躅露眼毛衣黴黧袍绔淺色奇貨可居秦絲窮迕奇肆三魂守長手格屬觀酸腐歲聘填盈通結挽負闱阃僞論帷席文法吏無火無賴漢象尺享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