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的意思、大凡的詳細解釋
大凡的解釋
[in most cases;generally] 用在句首,表示對某個範圍的人或事物的總括,常在它後面用“總”、“都”相呼應
大凡搞陰謀詭計的人,都沒有好下場
詳細解釋
(1).猶大要。《荀子·大略》:“禮之大凡:事生,飾歡也;送死,飾哀也;軍旅,飾威也。” 宋 蘇轼 《孔毅甫鳳咮石硯銘》:“如樂之和,如金之堅,如玉之有潤,如舌之有泉,此其大凡也。” 姚華 《曲海一勺》:“文章流别,自古已繁,綜其大凡,略有二類:無韻曰筆,有韻曰文。”參見“ 大要 ”。
(2).表示總括一般的情況,猶言大抵。《禮記·祭法》:“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變也。” 唐 韓愈 《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郭沫若 《斷斷集·青年與文化》:“大凡偉大的文學、科學的創作和發明,都是三十前後的人的成就。”
(3).總計;共計。《史記·吳太伯世家》:“大凡從 太伯 至 壽夢 十九世。”《隋書·經籍志一》:“ 歆 遂總括羣篇,撮其指要,著為《七略》……大凡三萬三千九十卷。”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 凡的解釋 凡 á 平常的,不出奇的:平凡。凡庸。凡夫俗子。 指人世間(宗教或迷信的說法):凡塵。凡心。 所有的:凡年滿十八歲的公民,都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凡是。 總共:全書凡二十八卷。 大概,要略:大凡。凡例。
網絡擴展解釋
“大凡”是一個漢語副詞,主要用于句首,表示對某一範圍的人或事物的總括或概括,常與“總”“都”等詞呼應。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用法:
1.基本釋義
- 總括性用法:表示對一般情況的總結,強調普遍性。例如:
- “大凡搞陰謀詭計的人,都沒有好下場。”
- “大凡搞基本建設的單位,設備都比較簡單。”
- 近義詞:凡是、大抵、通常。
2.其他含義
- 表示“大概”或“大緻”:用于概括性描述,不強調絕對性。例如:
- “大凡文章寫得好的,總在語言上下過功夫。”
- “大凡偉大的文學創作,多是青年時期的成就。”
- 古漢語中的總計義:在古籍中可表示“共計”,如《史記·吳太伯世家》:“大凡從太伯至壽夢十九世。”
3.用法特點
- 語法位置:必須放在句首,後接總括性陳述。
- 搭配詞:常與“總”“都”連用,加強語氣。例如:
4.例句參考
- 現代例句:“大凡成功的企業,都注重創新。”
- 文學例句:“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韓愈《送孟東野序》)
“大凡”主要用于總結普遍規律或現象,兼具概括性和委婉性,適用于口語和書面語。如需進一步探讨古籍中的特殊用法,可參考《禮記》《史記》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凡這個詞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它源于古代漢字的寫法,并且經過了繁體字的變化。下面是關于大凡的一些詳細信息:
部首和筆畫:大凡的部首是大,它包含3個筆畫。
來源:大凡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在古時候,大字是用象形的方式寫成的,象征着一個大的事物。
繁體:大凡的繁體字是「大凡」,它的字形在一些筆畫上有些變化,但整體上保留了原字的特點。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大字的寫法是象形的,所以字形比較圖案化。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寫法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大凡這個詞的字形保留了一部分古代的特點。
例句:他在大凡的問題上都能給予很好的建議。
組詞:大凡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比如大凡事、大凡人等。
近義詞:大凡的近義詞包括一般、普通等。
反義詞:大凡的反義詞有特殊、異常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可以繼續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