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學問淵博。《晉書·張韪傳》:“ 韙 儒博,曉天文。”《晉書·戴邈傳》:“少好學,尤精《史》《漢》,才不逮 若思 ,而儒博過之。”
(2).指博學之士。《晉書·律曆志上》:“時 淮南王 安 延緻儒博,亦為律呂。”
“儒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學問淵博
指學識廣博、修養深厚。例如《晉書·戴邈傳》中提到“少好學……而儒博過之”,強調其學問的廣博性。
指代博學之士
用于形容或稱呼學識淵博的人。如《晉書·律曆志上》記載:“時淮南王安延緻儒博”,即指召集博學之人。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語境中,描述人物的學識或身份。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學術讨論或文學創作中。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晉書》相關章節。
《儒博》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儒家所拓展的廣博知識、博學多聞的意思。
《儒博》的部首是“⺉”(人心)和“十”(十)。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儒博》這個詞可追溯到中國古代儒家學說的發展過程中。儒家強調博學多聞,通過廣泛涉獵各種知識來培養個人修養和為人才能。因此,“儒博”成為形容儒家學者的一個稱謂。
《儒博》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儒博」。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儒博》在古代的寫法為「儒勃」。
1. 他是一個具有儒博學問的學者,對各個領域都有深入的了解。
2. 這本書是儒博之作,包羅萬象,涵蓋了各種學科的知識。
1. 辯儒:指儒道兩家學說辯論之人。
2. 儒雅:指有修養、溫文爾雅的人。
3. 儒教:指儒家學派的教義和學說。
學博、博識、博學多才、淵博
淺薄、無知、愚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