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博的意思、儒博的詳細解釋
儒博的解釋
(1).謂學問淵博。《晉書·張韪傳》:“ 韙 儒博,曉天文。”《晉書·戴邈傳》:“少好學,尤精《史》《漢》,才不逮 若思 ,而儒博過之。”
(2).指博學之士。《晉書·律曆志上》:“時 淮南王 安 延緻儒博,亦為律呂。”
詞語分解
- 儒的解釋 儒 ú 指讀書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識多聞的大學者)。儒林(儒者之林,舊指學術界)。儒雅(讀書人所具有的溫文爾雅的風貌)。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一個學派:儒家。儒教(即“孔教”)。
- 博的解釋 博 ó 多,廣,大:廣博。淵博。博學(學問廣博)。博覽。博愛。博物。 知道得多:博古。 用自己的行動獲得:博取。博得。聊博一笑。 古代的一種棋戲;後泛指賭財物:博奕。 * 。 專 筆畫數:; 部首:十
專業解析
"儒博"是一個複合詞,由"儒"和"博"兩個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向學識淵博、貫通古今的儒者或具有深厚儒家文化修養的人士。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核心釋義:
- 學識淵博的儒者。 指在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廣博而精深知識的學者或士人。他們不僅熟讀經典,更能融會貫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道德修養。這體現了儒家對"博學"(《論語·子張》:"博學而笃志")的推崇。
- 貫通古今的學者。 強調其知識面不僅限于儒家學說,往往還涵蓋曆史、文學、哲學乃至其他領域的學問,體現出"博"的廣度與"儒"的深度相結合。
-
單字解析:
- 儒 (rú):
- 本義指古代從巫、史、祝、蔔中分化出來的、精通詩書禮樂并為貴族服務的知識分子(《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
- 後特指以孔子為宗師,信奉孔子學說的學派或信奉此學說的人(儒家、儒者)。
- 引申為讀書人、學者(《漢語大詞典》)。
-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 博 (bó):
- 本義是大、廣、通達(《說文解字》:"博,大通也")。
- 引申為知識、見識或範圍寬廣、豐富(博學、博古通今)。
- 也指獲取、換取(《漢語大詞典》)。
-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
曆史與引申用法:
- 曆史上,"儒博"一詞常用來形容或贊譽那些在學術上造詣深厚、貫通經史的碩學鴻儒。例如,清代梁章钜《稱謂錄·學官》中提及"儒博"作為學官的别稱之一,雖非正式官名,但反映了對其學識的認可。
- 在現代語境中,"儒博"更多是作為一個贊譽性的稱謂或描述性詞語,用以形容某人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特别是儒家文化修養,且知識廣博,氣質儒雅。它超越了單純的"儒家學者"概念,更強調其學識的淵博性和貫通性。
- 參考來源:梁章钜《稱謂錄》(中華書局)。
-
總結釋義:
儒博,指學識極其淵博、貫通古今,尤其精通儒家經典與文化,具有深厚道德修養和儒雅氣質的學者或人士。它融合了"儒"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深度與道德修養,以及"博"所代表的學識廣度與通達。
引用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86-1993. (或後續修訂版/光盤版/網絡版,如 漢典 zdic.net 部分收錄其内容)
- (漢) 許慎 撰,(宋) 徐铉 校定. 《說文解字》. 北京: 中華書局, 1963. (或後世各種點校本、影印本)
- (清) 梁章钜. 《稱謂錄》. 北京: 中華書局, 1996. (或後世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儒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釋
-
學問淵博
指學識廣博、修養深厚。例如《晉書·戴邈傳》中提到“少好學……而儒博過之”,強調其學問的廣博性。
-
指代博學之士
用于形容或稱呼學識淵博的人。如《晉書·律曆志上》記載:“時淮南王安延緻儒博”,即指召集博學之人。
二、結構與用法
- 拼音:rú bó
- 構詞分析
- “儒”:原指儒家學者,後泛指讀書人,強調文化修養。
- “博”:意為廣博、通曉,如“博古通今”。
兩字組合後,既保留各自含義,又形成強調“學識深厚”的複合詞。
三、應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語境中,描述人物的學識或身份。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學術讨論或文學創作中。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晉書》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安然如故白花花備官補瀉察典城南舊事抽紗服裝待漏戴月披星黨護澹話大絃登坑墊腳石防忌肥田沃地風雨共舟幹勁高速臯繇灌口二郎鬼扇好管閑事交龍錦家狀麂鞾均適恐惶诳誘跬步庫侖計涼氣立地成佛曆練攣屈緑洲麻蛋賣家噴吼披甲嫔貢品骨平心而論蒨蒨騎鲸魚瑞草身名俱泰受耕水濕數喇送日期帑抹讨嚣童心土蠶妥幹僞證五地無窮遞縮等比數列谿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