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指記述有關個人履曆、三代、鄉貫、年貌等的表狀。 唐 無名氏 《秀師言記》:“ 崔 家小娘子,容德無比,年已及筓,供奉與他取家狀,到府日,求 秦 晉 之匹可乎?”《宋史·選舉志一》:“家狀并試卷之首,署年及舉數、場第、鄉貫,不得增損移易,以仲冬收納,月終而畢。” 清 趙翼 《題竹初自述文》詩:“ 竹初 自述文,亦以代家狀。”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時事·唐選人家狀即今履曆》:“所雲家狀,即今之履歷、親供也。”
“家狀”是古代中國科舉制度中考生需填寫的個人信息檔案,主要用于身份核驗和資格審查。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家狀是記錄個人履曆、三代親屬、籍貫、年齡、相貌等信息的官方表狀。其核心功能是作為科舉考試的報名材料,确保考生身份真實可靠。
科舉制度應用
宋代起,家狀成為科舉報名必備文件。據《宋史·選舉志》記載,考生需在試卷首頁填寫家狀,内容包括“年及舉數、場第、鄉貫”等,且需考生親筆書寫以驗證筆迹。
防僞措施
宋真宗景德年間,為防止代考或僞造身份,要求家狀與考生提交的“公卷”(平時習作)筆迹對照,确保真實性。
家狀通常包含以下信息:
在少數語境中,“家狀”也被引申為描述家庭和睦、生活有序的狀态(如提及),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以上信息綜合自滬江詞典、漢典等權威平台,完整内容可通過對應來源進一步查閱。
家狀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家”和“狀”兩個部分。其中,“家”部分是由“宀”和“豕”兩個筆畫組成,表示房屋的意思。“狀”部分則由“犬”和“目”兩個筆畫組成,表示形狀、狀态的意思。
家狀這個詞源自古代漢字,屬于簡化字的範疇。在繁體字中,家狀的寫法為「家狀」。繁體字中的「狀」與簡化字中的「狀」寫法稍有差異,但兩者用法和意義相同。
在古代,人們使用家狀這個詞時,常常指代房屋的形狀和狀态。在現代,家狀這個詞的用法更廣泛,不僅可以指房屋本身,還可以指房屋周圍的環境、氛圍和家庭的狀況。
在古代漢字中,家狀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家”部分用的是象形形式,畫的是一個由兩根豎線和一個橫線組成的房屋形狀。而“狀”部分則用的是會意形式,将“犬”和“目”兩個字形組合在一起,表示形狀、狀态之意。
1. 我們家的狀況不錯,周圍環境優美,生活十分舒適。
2. 這所房子的家狀很好,卧室寬敞,客廳明亮。
家政、家具、家庭、家人、家鄉、家務、家風、家具
屋狀、室狀
散狀、破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