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披甲的意思、披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披甲的解釋

[wear armor] 穿上铠甲

披甲持槍

詳細解釋

(1).穿上铠甲。《漢書·陳湯傳》:“望見單于立五采幡織,數百人披甲乘城。”《北史·張定和傳》:“ 定和 不披甲,挺身登山,中流矢而斃。” 曹亞伯 《武昌革命真史·緻滿清政府電》:“然所以如此披甲厲兵,枕戈飲血者……實以祖仇所在,人心所趨,事勢有不得不然耳。”

(2).借指從軍。 清 袁枚 《新齊諧·雷誅營卒》:“二十年前,披甲時曾有一事,我因同為班卒,稔知之。”

(3). 清 代八旗兵的别稱。 清 王逋 《蚓庵瑣語》:“貝勒在 杭 發披甲三千,廿五晚抵 嘉興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畏公<論女子勞動問題>》:“ 滿洲 入 關 ……劫掠男女,數達巨萬,皆分給旗民,而良家婦女,其有從男子坐罪者,亦發給披甲為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披甲"是漢語中兼具動詞與名詞屬性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三個角度解析:

一、動詞本義 指古代将士穿戴金屬或皮革制成的防護戰甲。《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義為"穿戴铠甲",例如"披甲上陣"形容全副武裝投入戰鬥。該行為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漢語大詞典》引《左傳·襄公三年》記載"被甲執兵"的軍事場景。

二、名詞延伸 特指覆蓋于生物體表的天然甲殼,常見于動物學術語。如《中國動物志》将穿山甲歸為"鱗甲目(Pholidota)",其體表覆瓦狀角質鱗片即天然披甲。該用法在《辭海》生物學分冊中被規範為專業術語。

三、文化象征 在文學作品中常作為勇武精神的意象載體,如《三國演義》描寫趙雲"銀铠兜鍪,白袍披甲"突入敵陣的場景,通過铠甲裝束塑造英雄形象。這種文化符號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兵器裝備史條目中亦有系統闡述。

網絡擴展解釋

“披甲”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穿上铠甲 這是該詞最核心的釋義,指古代将士穿戴金屬或皮革制成的防護裝備。例如《漢書·陳湯傳》記載“數百人披甲乘城”,《北史》中也有“不披甲,挺身登山”的描述。

2. 引申含義:代指從軍 因古代士兵需披甲作戰,該詞衍生出“參軍”的象征意義。如清代袁枚《新齊諧》提到“披甲時曾有一事”,即指從軍經曆。

3. 清代八旗兵别稱 特指清代戍邊軍隊中的“馬甲兵”,屬八旗制度中的基層士兵。例如發配甯古塔的罪犯常被罰作“披甲人奴”,這裡的披甲人即戍邊士兵。

4. 軍事術語(較少見) 現代軍事領域偶指子彈彈頭的銅質外殼。這種設計源于避免鉛彈過度擴散的改良技術,但該用法專業性較強。


擴展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邊色博刀布化布衣韋帶參語産業結構等郎媳趸舩二條放牌烽警高曉聲給劄館閣體關國骨魯魯號碼機後腦畫旗晦匿壺飧嘉服腳鴨子譤蔽進益舉子業空口白話匡佐寬豁芒刃罵娘猛不乍内深皮裡陽秋毗戲戕殺牽滞期貨交易青霾乞乞縮縮齊聖七十二疑冢卻籍人和師範學校事生肘腋潭奧癱子特異質停酸跎子圖王枉訪忘乎所以猬鋒螗斧微迹味蕾蚊思負山斜萦系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