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博的意思、儒博的详细解释
儒博的解释
(1).谓学问渊博。《晋书·张韪传》:“ 韙 儒博,晓天文。”《晋书·戴邈传》:“少好学,尤精《史》《汉》,才不逮 若思 ,而儒博过之。”
(2).指博学之士。《晋书·律历志上》:“时 淮南王 安 延致儒博,亦为律吕。”
词语分解
- 儒的解释 儒 ú 指读书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儒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儒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儒家。儒教(即“孔教”)。
- 博的解释 博 ó 多,广,大:广博。渊博。博学(学问广博)。博览。博爱。博物。 知道得多:博古。 用自己的行动获得:博取。博得。聊博一笑。 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泛指赌财物:博奕。 * 。 专 笔画数:; 部首:十
专业解析
"儒博"是一个复合词,由"儒"和"博"两个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向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儒者或具有深厚儒家文化修养的人士。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核心释义:
- 学识渊博的儒者。 指在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广博而精深知识的学者或士人。他们不仅熟读经典,更能融会贯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这体现了儒家对"博学"(《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的推崇。
- 贯通古今的学者。 强调其知识面不仅限于儒家学说,往往还涵盖历史、文学、哲学乃至其他领域的学问,体现出"博"的广度与"儒"的深度相结合。
-
单字解析:
- 儒 (rú):
- 本义指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精通诗书礼乐并为贵族服务的知识分子(《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 后特指以孔子为宗师,信奉孔子学说的学派或信奉此学说的人(儒家、儒者)。
- 引申为读书人、学者(《汉语大词典》)。
-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 博 (bó):
- 本义是大、广、通达(《说文解字》:"博,大通也")。
- 引申为知识、见识或范围宽广、丰富(博学、博古通今)。
- 也指获取、换取(《汉语大词典》)。
-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
历史与引申用法:
- 历史上,"儒博"一词常用来形容或赞誉那些在学术上造诣深厚、贯通经史的硕学鸿儒。例如,清代梁章钜《称谓录·学官》中提及"儒博"作为学官的别称之一,虽非正式官名,但反映了对其学识的认可。
- 在现代语境中,"儒博"更多是作为一个赞誉性的称谓或描述性词语,用以形容某人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特别是儒家文化修养,且知识广博,气质儒雅。它超越了单纯的"儒家学者"概念,更强调其学识的渊博性和贯通性。
- 参考来源:梁章钜《称谓录》(中华书局)。
-
总结释义:
儒博,指学识极其渊博、贯通古今,尤其精通儒家经典与文化,具有深厚道德修养和儒雅气质的学者或人士。它融合了"儒"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深度与道德修养,以及"博"所代表的学识广度与通达。
引用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6-1993. (或后续修订版/光盘版/网络版,如 汉典 zdic.net 部分收录其内容)
- (汉) 许慎 撰,(宋) 徐铉 校定. 《说文解字》.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或后世各种点校本、影印本)
- (清) 梁章钜. 《称谓录》.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或后世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儒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释
-
学问渊博
指学识广博、修养深厚。例如《晋书·戴邈传》中提到“少好学……而儒博过之”,强调其学问的广博性。
-
指代博学之士
用于形容或称呼学识渊博的人。如《晋书·律历志上》记载:“时淮南王安延致儒博”,即指召集博学之人。
二、结构与用法
- 拼音:rú bó
- 构词分析
- “儒”:原指儒家学者,后泛指读书人,强调文化修养。
- “博”:意为广博、通晓,如“博古通今”。
两字组合后,既保留各自含义,又形成强调“学识深厚”的复合词。
三、应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语境中,描述人物的学识或身份。现代使用较少,常见于学术讨论或文学创作中。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晋书》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暧日逼胁孛戾参战军豺声成趣重九登高虫娘创造出梅当即大庖掉荡都部端正月咄喏发镘放却发寤奉托封斋伏锧改换官衫关柝桧花蜜鼾鼻行家生活衡笄轰旋焕耳见货俭莲来叶芒洋猛子宁泰女脚濆沦剽卖鼙舞破碎轻爽清夜扪心全貌曲笔山响市集示灭首足书几儵敻俗阃膛子陶菊特任天兄跳动咸虀西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