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跬步的意思、跬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跬步的解釋

亦作“蹞步”。1.半步,跨一腳。《大戴禮記·勸學》:“是故不積跬步,無以緻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王聘珍 解诂:“跬,一舉足也。”《荀子·勸學》作“蹞步”。 楊倞 注:“半步曰蹞,蹞與跬同。”《北史·魏收傳》:“跬步無已,至於千裡;覆簣而進,及於萬仞。” 宋 範成大 《土門》詩:“颠墜較分寸,商略營蹞步。” 梁啟超 《新民說》三:“譬之蹞步,以一足立,以一足行。” 沉鈞儒 《寄大兒》詩:“小妹居對房,跬步無我離。”

(2).舉步;邁步。 宋 蘇轼 《靈壁張氏園亭記》:“使其子孫開門而出仕,則跬步市朝之上,閉門而歸隱,則俯仰山林之下。” 明 陸樹聲 《清暑筆談》:“士大夫逢時遇合,跬步以至公卿非難,而歸田為難。”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官常一》:“青雲之路,跬步可階;五尺之童,便思奔競。”

(3).指極近的距離。《舊唐書·肅宗紀下》:“忽大風飛沙,跬步之間,不辨人物。” 宋 蘇轼 《答陳季常書》:“自失官後,便覺三山跬步,雲漢咫尺,此未易遽言也。”《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時昏霧四塞,跬步莫覩物色。”

(4).形容少;極少。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計倪》:“ 桓 稱仲父, 文 稱太公,計此二人,曾無跬步之勞,大呼之功,乃忘弓矢之怨,授以上卿。” 宋 司馬光 《辭賜金第一劄子》:“今臣等雖備位五使,猶在京城,跬步之勞,亦未嘗有,以何勳效再受重賜。”《朱子語類》卷五九:“自來見得此理真無内外,外面有跬步不合道理,便覺此心慊然。”

(5).喻指小節。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四》:“夫細行不矜,終為大德之累,跬步必謹,猶憂其過舉也。”《明史·張邦奇傳》:“﹝ 張邦奇 ﹞與 王守仁 友善,而語每不合。躬修力踐,跬步必謹。” 清 姚鼐 《複張君書》:“是故古之士,於行止進退之間,有跬步不容不慎者,其慮之長而度之數矣。”

(6).人迹。 唐 杜甫 《溪漲》詩:“茲晨已半落,歸路跬步疏。” 仇兆鳌 注:“跬步疏,人跡稀也。” 清 曹寅 《葺治亭後竹徑和牧中丞韻》:“跬步春園空,蒼然隔林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跬步"是漢語中承載哲學意蘊的古代量詞,其核心釋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本義 "跬"指單足跨距,《漢語大詞典》定義"跬,半步也",即今人所謂一步(古代以兩足各邁一次為"步",故《古代漢語詞典》載"跬步"合稱可表半步與整步的遞進關系)。這種計量方式源于《禮記·祭義》"故君子跬步而不忘孝也"的禮儀記載。

二、現代語義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多保留比喻義,特指微小積累。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将其标注為書面語,釋義為"半步,比喻極近的距離或極小的數量",常見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語出《荀子·勸學》)等勸學格言。

三、哲學引申 作為量詞哲學化的典型範例,"跬步"在諸子典籍中完成意象轉換。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中心指出,郭店楚簡《語叢四》"跬步不休,跛鼈千裡"的表述,證明該詞早在戰國時期已衍生出持續積累的哲理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跬步”是漢語詞彙,讀音為kuǐ bù,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本義:指半步。古代稱人行走時,單腳邁出一次為“跬”,雙腳各邁一次為“步”,因此“跬步”即半步。
  2. 引申義:可表示極短的距離或極少的數量,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二、出處與經典引用

出自《荀子·勸學》:“故不積蹞(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此句強調積累的重要性,比喻微小努力最終能成就大事。

三、現代用法

四、相關成語

五、示例

“跬步”既是一個具體的長度單位,也承載着中華文化中重視積累的哲學思想。

别人正在浏覽...

熬然爆響北阮不旋跬沖古愁歎湊巧打擔電壓笃睦二二糊糊二副發昏章第十一凡聾返命俘鹵婦妖剛巧咯婁艮域畫井會觌回頭人會雜節法系留警論旌密钜屏課文楞然臨鋒決敵聾啞邁征謾且冥佑泥中隱刺女口鬅頭跣足歧互頃來啓體求道啟牖全挂子鵲子驅迫曲縣取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熱氣騰騰融堅三鄰四舍識力世年實質寺壁四大洲統理伍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