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灌口二郎的意思、灌口二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灌口二郎的解釋

也稱二郎神。相傳 秦 時 李冰 及其次子曾在 灌口 開 離堆 ,鎖孽龍,有德于 蜀 人, 蜀 人因此建廟祭祀,奉之為神靈。後演變為小說,戲劇中的神話人物。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五:“有方外士,為言 蜀 道 永康軍 城外 崇德廟 ,乃祠 李太守 父子也。太守名 冰 , 秦 時人,嘗守其地。有龍為孽,太守捕之,且鑿崖中斷,分江水一派入 永康 ,鎖孽龍於 離堆 之下。有功於 蜀 人,至今德之,祠祭甚盛……號曰 灌口二郎 。”《朱子語類》卷三:“ 蜀 中 灌口二郎廟 ,當初是 李冰 因開 離堆 有功,立廟。今來現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出來。”《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好似那 灌口二郎 離寶殿。”亦省稱“ 灌口 ”。 宋 洪邁 《夷堅支丁志·永康太守》:“ 永康軍 崇德廟 ,乃 灌口 神祠。”《武王伐纣平話》卷上:“其太子生得相貌堂堂,渾如 灌口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灌口二郎"是中國民間信仰及古典文學中的神祇形象,具有三重文化釋義:

一、詞義溯源與别稱

該稱謂始見于宋代文獻,原指四川灌縣(今都江堰市)岷江流域祭祀的水利神祇。《蜀中廣記》卷七載"秦時李冰治水,其子二郎佐之",後演變為鎮水護堰的地方守護神,故稱"灌口二郎"。明代《二郎寶卷》将其與道教戰神楊戬形象融合,衍生出"清源妙道真君"等封號。

二、形象特征

其标準造像包含三目(額間豎目)、三尖兩刃刀、哮天犬等元素,《封神演義》第四十回描述其"面如傅粉,唇似塗朱,眼運精光"的英武姿态,體現驅邪鎮煞的神職功能。宋代《夢粱錄》記載臨安二郎廟會中"彩旗鼓吹,導神射弓"的祭祀儀軌。

三、信仰流變

該崇拜包含三重文化層累:

  1. 李冰次子原型(水利神)
  2. 隋代趙昱斬蛟傳說(《龍城錄》)
  3. 明代《西遊記》《封神演義》文學再造(戰神形象)

    現存最早實物為福建泉州南宋二郎神石雕,印證其宋代已具全國性影響力。

四、現代诠釋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認定其為"儒釋道三教融合的典型神格",在都江堰二王廟、山西永樂宮等全國17處文保單位存有祭祀遺迹。2021年"灌口二郎神話"列入四川省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網絡擴展解釋

“灌口二郎”是源于中國四川地區的神話人物,其含義與演變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灌口二郎即民間信仰中的二郎神,起源于四川灌縣(今都江堰市),因當地古稱“灌江口”而得名。其形象與治水功績密切相關,被視為護佑蜀地的水神。

二、曆史淵源

  1. 李冰父子傳說
    戰國時期蜀郡太守李冰與其次子(李二郎)主持修建都江堰,制服岷江孽龍,蜀人為感念其功績建廟祭祀。北宋文獻《古今集記》首次記載李二郎協助治水的故事。

  2. 信仰演變

    • 唐代:已有“二郎神”“灌口神”等稱呼,但未明确與李冰次子關聯。
    • 宋代:道教與朝廷推動下,二郎神被納入官方祭祀體系,功能擴展至驅邪、護國等。
    • 明清:文學作品中逐漸與楊戬(楊二郎)形象融合,形成《西遊記》《封神演義》中的經典形象。

三、文化内涵

四、其他解釋

部分文獻提及“灌口二郎”作為成語,形容口才出衆之人,但此用法流傳度較低,主流仍指向神話人物。

灌口二郎的核心含義是源于都江堰治水傳說的神化英雄,其形象隨曆史與文學不斷豐富,最終成為兼具地域守護神與道教神祇屬性的文化符號。

别人正在浏覽...

巴不得八寅崩沮本業變化莫測婢學夫人草莓吃喜低标號地老鼠定身訣繁文瘋魔幹颡甘之如饴功成身退阖導宏綽宏構鴻模囫囵課介爵金旛旌異赆敬禁生考點寬粹盔甲令人生畏路資綠籬鳴控莫大魔杖南為撓虎女尚書嘔唲排隊攀進迫生窮波耆碩石舫詩稿試業時疫刷刨司存絲條隨牒頭市讬姻兔頭獐腦枉矯過激誤譯吳越曲香官鄉啬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