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惶的意思、恐惶的詳細解釋
恐惶的解釋
恐懼不安。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陣兵末濟 秦 師降,諸侯怖懼皆恐惶。” 清 顧炎武 《十廟》詩:“朔望及雩祈,頓首誠恐惶。” 冰心 《分》:“母親很恐惶的,不住的搖拍我。”
詞語分解
- 恐的解釋 恐 ǒ 害怕,畏懼:恐懼。恐怖。恐慌。驚恐。有恃無恐。 恫吓(?):恐吓(?)。 疑慮:恐怕。恐不能成功。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 惶的解釋 惶 á 恐懼:惶怖。惶恐。惶懼。惶惶。惶惑(疑懼)。惶窘。惶遽。驚惶。惶惶不可終日。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恐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極度恐懼和驚慌的狀态,通常因面臨危險、困境或重大變故而産生的情感反應。
二、詞源與結構
- 構成:由“恐”(恐懼)和“惶”(驚慌)兩個語素并列組成,強化了情感程度。
- 發音:kǒng huáng(注音:ㄎㄨㄥˇ ㄏㄨㄤˊ)。
三、使用場景與例句
- 古代文獻:如《吳越春秋》中“諸侯怖懼皆恐惶”,描述面對戰争時的群體恐慌。
- 現代用法:冰心在作品中寫道“母親很恐惶的,不住的搖拍我”,表現個體因突發狀況産生的慌亂。
- 宗教或儀式場景:如清代顧炎武詩句“頓首誠恐惶”,體現敬畏與不安交織的心理。
四、近義與相關詞
- 近義詞:惶恐、驚恐、驚慌(注:“惶恐”更側重羞愧與不安,如《史記》中“甚惶恐”)。
- 反義詞:鎮定、從容。
五、權威性說明
綜合《漢語大詞典》、古籍及現代文學用例,該詞屬于書面語,多用于描述劇烈情感波動,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建議參考權威詞典(如-3)獲取更嚴謹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恐惶
恐惶是一個動詞,表示恐懼和惶恐不安的狀态。拆分部首為恐和幹,其中恐是表示恐懼的意思,幹則表示事情的發生。恐惶的筆畫數為13畫。
恐惶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結構與現在有所不同,包括恐和惶這兩個字。在繁體字中,恐的寫法為恐或恟,惶的寫法為惶或愰。
以下是一些關于恐惶的例句:
- 他看到那恐惶的眼神,心中不由地升起一絲同情。
- 面對困難和挑戰,他沒有絲毫恐惶,反而更加堅定了決心。
- 這次事件引發了公衆的恐惶情緒,需要及時穩定民心。
以下是一些與恐惶相關的組詞:
- 恐慌:表示極度恐懼和驚慌失措。
- 恐怖:表示極度恐懼和害怕。
- 惶恐:表示恐懼和不安。
與恐惶意義相反的詞是沉着和鎮定,表示相對平靜和冷靜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