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權知的意思、權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權知的解釋

謂代掌某官職。《新唐書·西域傳上·黨項》:“﹝ 拓拔思恭 ﹞俄進四面都統,權知京兆尹。” 宋 王君玉 《國老談苑》卷一:“ 太祖 嘗語 趙普 曰:‘ 唐 室禍源在諸侯難制,何術以革之?’ 普 曰:‘列郡以京官權知,三年一替,則無虞。’因從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權知"是古代職官制度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構成 "權"取《說文解字》"權,黃華木也"的引申義,指秤錘的平衡功能,後衍生出"暫時""代理"之意;"知"本義為"主持、掌管",如《左傳》"子産其将知政矣"。二字組合形成"暫時主持政務"的特定概念。

二、制度内涵

  1. 職官性質:屬于臨時委任的差遣官,區别于正式任命官員。如《宋史·職官志》載"官人受授之别,有官、有職、有差遣,其掌事則差遣也"。
  2. 權限範圍:具有與正任官員等同的行政權力,但任期有限。《續資治通鑒長編》記有"權知開封府,滿三年即真"的轉正機制。

三、曆史演變 始于唐代的"權知貢舉"制度,宋元時期廣泛運用于地方行政體系,典型如"權知軍州事"等官職。明代《萬曆野獲編》記載該制度在邊疆治理中的特殊作用,清代逐漸被"署理""護理"等新稱謂取代。

主要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權知"詞條釋義
  2. 《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河南人民出版社)宋代官制章節
  3. 《辭源》(第三版)對"權""知"的單獨訓釋

網絡擴展解釋

“權知”是中國古代官職制度中的術語,主要用于宋代及以後的官制體系,具有以下核心含義和特點:

一、基本定義

“權知”指代掌或暫時代理某一官職,帶有臨時任命性質。其中“知”表示主持事務,“權”則強調暫時性(如資曆不足或過渡期)。

二、曆史背景與應用

  1. 起源與發展
    該制度在宋代尤為常見,朝廷為靈活調配官員,常以“權知”形式差遣官員到地方或中央機構臨時任職。例如《新唐書》記載拓拔思恭“權知京兆尹”,宋代王君玉《國老談苑》提及趙普建議用京官權知地方以加強集權。

  2. 典型場景

    • 代理職務:如“權知樞密院事”“權知貢舉”等中央要職的臨時委派
    • 地方治理:“權知某州/府事”成為地方長官的常見稱謂
    • 資曆不足者:年輕官員出任高階職務時加“權”字以示暫代

三、與現代術語對比

與當代“代理局長”“臨時負責人”等職務類似,但古代“權知”更強調皇權對人事的直接控制,且可能持續數年直至轉正。

示例典故

宋太祖采納趙普建議,通過“列郡以京官權知,三年一替”的制度削弱藩鎮勢力,成為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手段。

(可通過、4、5查看具體文獻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暴犯邊際不宿癡骨籌兒出告反面處交出其不意,掩其不備大筆如椽德海點天燈吊當彫荒東嶽大帝惇物防衞反手可得奉玄俘囚負輸輔音貢監拱立光豔毫箋化變徽號貨籍赍貸近列寂然不動糾列笭箐路境論交綿惙穆護铙钹奴婢配合偏宜青環輕倩衢罇牲镬示兒釋米食實封獸铤數東瓜,道茄子嵩華太陽韬閣條職通然桐竹湍濑亡魂喪膽無稽消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