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代掌某官職。《新唐書·西域傳上·黨項》:“﹝ 拓拔思恭 ﹞俄進四面都統,權知京兆尹。” 宋 王君玉 《國老談苑》卷一:“ 太祖 嘗語 趙普 曰:‘ 唐 室禍源在諸侯難制,何術以革之?’ 普 曰:‘列郡以京官權知,三年一替,則無虞。’因從之。”
“權知”是中國古代官職制度中的術語,主要用于宋代及以後的官制體系,具有以下核心含義和特點:
“權知”指代掌或暫時代理某一官職,帶有臨時任命性質。其中“知”表示主持事務,“權”則強調暫時性(如資曆不足或過渡期)。
起源與發展
該制度在宋代尤為常見,朝廷為靈活調配官員,常以“權知”形式差遣官員到地方或中央機構臨時任職。例如《新唐書》記載拓拔思恭“權知京兆尹”,宋代王君玉《國老談苑》提及趙普建議用京官權知地方以加強集權。
典型場景
與當代“代理局長”“臨時負責人”等職務類似,但古代“權知”更強調皇權對人事的直接控制,且可能持續數年直至轉正。
宋太祖采納趙普建議,通過“列郡以京官權知,三年一替”的制度削弱藩鎮勢力,成為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手段。
(可通過、4、5查看具體文獻記載)
權知是一個漢字詞語,讀作"quán zhī"。以下是有關權知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應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康熙字典》将權知的拆分部首分類為“木”和“口”,其總筆畫數為9畫。
權知一詞源自于古代漢字和漢語詞彙,具體的來源和演變過程需要進一步研究。
繁體字中的權知為權知,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代漢字的書寫規範,權知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寫法需要參考古籍、碑文等相關資料。
1. 他擔任重要職位,是一名有權知的官員。
2. 作為校長,他對學校的管理權知一切。
3. 他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權威。
權威、知識、知曉、知足
掌權、管轄、負責、領導
無權、不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