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清 時生員入國子監讀書者叫貢生,又稱“貢監”。《明史·選舉志一》:“﹝府、州、縣諸生﹞入國學者,通謂之監生。舉人曰舉監,生員曰貢監……同一貢監也,有歲貢,有選貢,有恩貢,有納貢。”《儒林外史》第三回:“正值宗師來省録遺, 周進 就録了個貢監卷首。”《文明小史》第二八回:“當時就有幾位大老,提起開捐的話,朝廷有主意不肯叫人捐實官,隻允了虛銜封典貢監翎枝幾項。”
貢監是明、清兩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監生類别,具體含義及特點如下:
貢監指通過推薦選拔進入國子監讀書的生員,屬于監生的一種形式。其核心特征是地方官學(府、州、縣學)将優秀生員貢舉至中央最高學府國子監深造。
貢監根據選拔途徑分為四類:
該制度在《儒林外史》第三回有具體案例描寫,周進通過「錄遺」補錄為貢監生,反映了當時選拔流程。
注:将「貢監」解釋為貪污行為的成語,此說法與其他權威史料矛盾,應為誤釋。
貢監,是一個詞語,由“貢”和“監”兩個字組成。
“貢”的部首是貝字旁,總筆畫數為10畫。
“貢”指的是朝廷或上級向下級或附屬國家提供貢品或定期繳納的賦稅。
在繁體字中,“貢”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貢”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基本上和現代漢字相同。
1. 在古代中國,各個轄區都要向朝廷貢獻特産物品。
2. 這個城市貢獻了很多優秀的科學家和藝術家。
貢品、貢獻、貢獻者、貢禹、貢鹽
進貢、貢奉、貢資、進谏
賞罰、授勳、宥恕、免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