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列的意思、糾列的詳細解釋
糾列的解釋
(1).水流清冽貌。《管子·度地》:“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糾列之時也。” 章炳麟 《管子馀義》:“糾列亦漻洌也。春三月,霖雨未下,故水清洌。”
(2).舉發。《北齊書·任延敬傳》:“ 胄 懼,遂潛使送款於 周 ,為人糾列,窮治未得其實, 高祖 特免之。”《北史·段孝言傳》:“ 孝言 富貴豪侈,尤好女色。後取 婁定遠 妾 董氏 ,尤耽愛之。為此内外不和,更相糾列。”
詞語分解
- 糾的解釋 糾 (糾) ū 纏繞:糾纏。糾紛。 矯正:糾偏。糾正。 集合(含貶義):糾合。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列的解釋 列 è 排成一行:羅列。行(俷 )列。隊列。列島。 名,衆:列位。列強。列傳(刵 )。 擺出:列舉。 安排到某類事務之中:列席。 量詞,用于成行列的事物:一列火車。 類:不在此列。 姓。 古同“烈”,
專業解析
“糾列”是一個相對古雅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字“糾”和“列”的本義及引申義來理解:
-
糾 (jiū)
- 本義: 三股線撚成的繩索。《說文解字》:“糾,繩三合也。” 引申為纏繞、集結、聚合。
- 引申義: 有“集合”、“聚集”、“集結”的意思。如“糾合”、“糾集”。也含有“督察”、“矯正”之意,如“糾正”、“糾察”。
-
列 (liè)
- 本義: 分解、分割。《說文解字》:“列,分解也。” 此義後寫作“裂”。
- 常用義: 行列、位次、序列、排列。如“隊列”、“排列”、“列隊”。也指衆多、各,如“列國”、“列位”。
“糾列”的合成含義:
将“糾”的“集結、聚合”之意與“列”的“行列、排列”之意結合起來,“糾列”一詞主要表示:
- 集結成行列;聚集并排列整齊。 它強調的是将分散的人或事物召集起來,并使之形成有序的隊列或序列。常用于描述軍隊、隊伍或人群的集合與排列狀态。
詞義解析與用法:
- 核心動作: “糾列”包含了兩個動作過程:“糾”(聚集)和“列”(排列)。它描述的是一個動态的過程,即從分散狀态到形成有序隊列的過程。
- 結果狀态: 其結果是形成整齊、有序的行列。
- 應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或較為正式的語境中,尤其用于描述軍事集結、儀仗隊列或重要場合人群的組織。例如:
- 描述軍隊集結布陣:“将軍下令,士卒皆糾列于陣前。”
- 描述儀仗隊伍:“銮駕将至,衛士糾列于道旁。”
- 描述人群集合:“百姓聞訊,紛紛糾列于衙門外。”
“糾列”意指将人或事物聚集起來并使之排列成整齊的行列。它融合了“糾”的聚合之意和“列”的排列之意,強調集合行為的組織性和秩序性,是一個帶有一定書面語色彩和古語色彩的詞彙。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最權威的工具書之一,對“糾”和“列”的字義有詳盡解釋,其釋義是理解合成詞“糾列”的基礎。
- 《辭源》(商務印書館):作為一部主要收錄古漢語詞彙和語源的大型辭書,《辭源》對“糾”、“列”的古義及其在合成詞中的運用提供了重要依據。
- 古代典籍用例(如《後漢書》、《晉書》等史書):雖然“糾列”本身不是最常用的詞,但通過查閱包含類似描述的古代軍事、禮儀文獻,可以印證其“集結排列”的核心含義。這些典籍是理解古漢語詞彙實際運用的關鍵材料。
網絡擴展解釋
“糾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兩個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水流清冽貌
指水流清澈、冷冽的狀态。該釋義源自《管子·度地》中“春三月,天地幹燥,水糾列之時也”的記載,章炳麟在《管子馀義》中進一步注釋“糾列亦漻洌也”,說明其與“清洌”同義,形容春季雨水未至時水質的清冷。
二、舉發、揭發
指對他人行為進行檢舉或揭露。例如《北齊書·任延敬傳》提到“為人糾列,窮治未得其實”,描述因被揭發而受審的情況。另一例為《北史·段孝言傳》中“後取婁定遠妾董氏……更相糾列”,體現因矛盾互相告發的場景。
補充說明
- 語境特征:該詞多用于古典文獻或曆史文本,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
- 構詞解析:“糾”含矯正、集合之意(如“糾紛”“糾合”),而“列”在此處可能與“列舉”相關,組合後引申為揭發行為。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管子》《北齊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馬阿錫百侶逼蹴别别逋遷誠感陳列室陳立夫垂名楚棘當啷啷打折扣娣姒斷鴈豐幹撫接伏襲附衆狗蠅詭貿虹彩檢幅解绶眷留勘探可人風味勑厲拉人撩惹曆蓂理音美我篃竹米面末嬉年初勸導全濁熱氣驲馬三棘六異傷殘射門濕漉漉時缪世庸束帶結發嗣立四下裡縮編體勘土地爺溫柔敦厚問聽窩匪銜發襄樊小女洗垢索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