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烹祭牲用的大鍋。《周禮·春官·大宗伯》:“眡滌濯,涖玉鬯,省牲鑊,奉玉齍。” 鄭玄 注:“鑊,烹牲器也。” 賈公彥 疏:“省牲鑊者,當省視烹牲之鑊雲。”
“牲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通過以下分析明确:
一、基本釋義 “牲镬”指古代祭祀時烹煮犧牲(牛、羊、豬等祭品)的大型炊具。其中“牲”代表祭祀用的牲畜,“镬”則是古代的大鍋,常用于烹煮或刑具,此處特指禮儀中的專用器具。
二、文獻依據與用途
三、綜合考據 該詞在權威辭書(如漢典)中被定義為“古代烹祭牲用的大鍋”,且多與《周禮》等禮制文獻關聯。盡管部分網頁(如、3)内容重複或權威性較低,但核心釋義與高權威來源一緻,可信度較高。
“牲镬”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的重要器具,兼具實用功能與禮制象征意義,反映了先秦至漢唐時期祭祀文化的細節。
“牲镬”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表示古代祭祀時所用的一種器具。它通常由金屬制成,形似大鍋,用來烹煮祭品。在古代祭祀活動中,牲畜的肉被放入牲镬中烹煮,然後奉獻給神靈或祖先。
根據《康熙字典》的分類,我們可以将“牲镬”拆分為兩個部首:牛(牜)和钅(金的變形部首),同時“镬”有16個筆畫。
“牲镬”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語,具有悠久的曆史。它最早出現在《尚書·禹貢》中,文獻記載祀天地、上帝、堯舜時均使用了《牲镬》進行祭祀。根據古代文字的發展變遷,如今我們使用的簡化字“牲镬”其實是繁體字,繁體字的書寫形式更加複雜,但仍保留着字形特點。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今天有所不同。據《廣韻》記載,“牲镬”的古時寫法為“牲鑊”,其中“鑊”是古代對“镬”的稱呼,兩字字形稍有不同,更多地使用于古代文獻與碑刻中,現代以“镬”為主。
1. 在祭祀活動中,炊煮祭品的牲镬被放置在祭台上。
2. 學術研究中,人們常通過研究《牲镬》一詞的多個曆史文獻來了解古代祭祀文化。
組詞:祭祀、飲食、烹饪
近義詞:牲器、祭器、牲畜炊具
反義詞:祭品、祭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