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箋的意思、毫箋的詳細解釋
毫箋的解釋
毛筆和精美的紙張。借指詩文著作。 陶曾佑 《中國文學之概觀》:“ 黃陶菴 之深於譬證, 唐荊川 之熟於歷史, 歸震川 之原於《六經》,洵令毫箋生色。”參見“ 毫素 ”。
詞語分解
- 毫的解釋 毫 á 細長而尖的毛:毫毛。毫發(?)。毫末(喻極微小的數量或部分)。絲毫。 指毛筆:揮毫。毫素。 中國的秤或戥子上的提繩:頭毫。二毫。 中國市制計量單位,十毫等于一厘(長度、地積、重量單位);一百平
- 箋的解釋 箋 (箋) ā 注釋:箋注。 小幅華貴的紙張,古時用以題詠或寫書信:便箋。信箋。 書信:箋劄。箋牍。華箋。 文體名,書劄、奏記一類:箋奏。奏箋(多呈皇後、太子、諸王)。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
網絡擴展解釋
“毫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1.字面解釋
- 毫:指毛筆的筆毫,代指毛筆。
- 箋:原指精美的紙張,後引申為書寫載體。
- 組合義:字面指“毛筆和紙張”,是古代文人書寫詩文的工具。
2.比喻義
- 借代詩文著作,強調文學創作的藝術性。如陶曾佑在《中國文學之概觀》中提到:“黃陶菴之深於譬證……洵令毫箋生色。”,此處“毫箋生色”即指詩文因精妙而增輝。
3.相關延伸
- 與“毫素”含義相近,均指代書寫工具及文學作品。
- 多用于古典文學或學術讨論中,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4.使用場景
- 常見于評價文學成就或描述創作過程,如:“揮毫箋以成章,展文心于尺素。”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及文學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毫箋的意思
毫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毛邊紙、毫紙、宣紙等紙張。它常用來指代特制的箋紙,質地薄而柔軟,表面有微毛,透光性好,適合書寫和繪畫。
拆分部首和筆畫
毫箋的部首是⺷(毛字旁),它位于左邊。筆畫數為6,其中左邊的部分有4畫,右邊的部分有2畫。
來源及繁體字形
毫箋一詞的來源比較明确,它最早見于《*********》第六回:“昔年西門大官人在樓上,會的定價羅帕,各樣名色毫箋。”這表明毫箋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明代。而且,這個詞語的繁體字形原本是「毫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一定差異。對于「毫箋」這個詞來說,古代的寫法可能是稍有變化的。以清代康熙字典為例,其字頭形狀大緻相同,但筆劃結構可能有所不同,而且與現代有所差異。
例句
1. 他用一張毫箋寫下了自己的心情。
2. 這幅山水畫是用毫箋繪制的。
組詞
毫紙、絹箋、紙箋、宣紙、藝箋、畫箋等。
近義詞
毛邊紙、毫紙、毛絹、宣紙等。
反義詞
平紙、普通紙、平稿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