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铙钹的意思、铙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铙钹的解釋

一種打擊樂器。古稱銅钹、銅盤、銅缽。其圍數寸,隱起如浮漚,貫之以韋,相擊以和樂。 隋 唐 燕樂法曲中,有“鐃鈸”相和之樂。《宋史·食貨志下二》:“﹝ 紹興 二十八年﹞寺觀鐘、磬、鐃鈸既籍定投稅外,不得添鑄。” 清 捧花生 《畫舫馀譚》:“較之故事,中元節以畫舫載僧衆,鐃鈸丁冬,放燄口,濟孤魂,尤為眼見功德。” 歐陽予倩 《桃花扇》第三幕:“奴把袈裟扯破,賣了藏經,充了木魚,丢了铙钹。學不得羅刹女去降魔,學不得南海水月觀音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铙钹是中國傳統打擊樂器的一種,由銅制圓形金屬片組成,中央隆起呈半球狀,通過兩片相互撞擊發聲。其名稱源于梵語"nāda",漢譯為"铙",後與本土樂器"钹"結合形成複合詞。

從形制結構看,铙钹分為兩類:铙體較薄、碗頂平緩的稱為铙;钹體較厚、碗頂高突的稱為钹。二者常配合使用,故統稱铙钹。演奏時手持絹帶或皮繩,通過不同擊打技法可産生"悶擊""側擊""磨擊"等音效變化。

在宗教儀軌中,铙钹具有重要地位。《大正藏·法器部》記載,铙钹自唐代起成為佛教法會必備法器,配合鐘鼓構成"三寶物"。道教齋醮科儀同樣将其作為通神法器,明代《道藏·樂器譜》詳述了"陰陽雙擊"的演奏規制。

音樂學角度分析,铙钹振動頻率集中在2000-4000Hz區間,其聲波具有穿透性強、衰減緩慢的物理特性,這解釋了為何能在露天儀式中産生震撼的音響效果。現代民族樂團常使用改良的十二平均律铙钹組,拓展了該樂器的表現維度。

網絡擴展解釋

铙钹是中國傳統打擊樂器,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樣的應用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分類

铙钹是金屬體鳴樂器的統稱,包含铙和钹兩種形制相近的樂器。古代文獻中常将兩者并稱,現代多統稱為“钹”。根據大小和用途,可分為:

二、構造與材質

三、演奏方式

  1. 手持相擊:雙手各執一片,通過碰撞振動發聲,可控制力度表現強弱
  2. 懸挂滾奏:架于支架上,用鼓槌連續敲擊邊緣,産生綿延音效
  3. 特殊技法:悶擊、磨擊、震音等,豐富戲曲和民樂表現力

四、文化應用

铙钹的音響特性使其既能表現激烈戰鬥場景,也能營造神聖莊嚴氛圍,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一器多用”的智慧。

别人正在浏覽...

懊傷白汁邦比暴苛暴露豹枕編隊褊衫鬓毛長暮愁殺湊泊大荔人對牀浮淖澉澹高矚共度貴倨黃發垂髫黃壽丹家丑不可外揚谏獵臣疾雷不及塞耳禁過禁取決塞鐍圍咀嚼康救來暮聯翩而至流遞六根清浄鸾偶呂葛明角燈末科南朔捧日營烹調剽迫起兇榮利戎虜上層建築社會公德蛇蟊甥徒時棟師言夙興糖果剔抽秃刷頽如文鼎享殿詳衮相約鮮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