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打擊樂器。古稱銅钹、銅盤、銅缽。其圍數寸,隱起如浮漚,貫之以韋,相擊以和樂。 隋 唐 燕樂法曲中,有“鐃鈸”相和之樂。《宋史·食貨志下二》:“﹝ 紹興 二十八年﹞寺觀鐘、磬、鐃鈸既籍定投稅外,不得添鑄。” 清 捧花生 《畫舫馀譚》:“較之故事,中元節以畫舫載僧衆,鐃鈸丁冬,放燄口,濟孤魂,尤為眼見功德。” 歐陽予倩 《桃花扇》第三幕:“奴把袈裟扯破,賣了藏經,充了木魚,丢了铙钹。學不得羅刹女去降魔,學不得南海水月觀音座。”
铙钹是中國傳統打擊樂器,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樣的應用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铙钹是金屬體鳴樂器的統稱,包含铙和钹兩種形制相近的樂器。古代文獻中常将兩者并稱,現代多統稱為“钹”。根據大小和用途,可分為:
铙钹的音響特性使其既能表現激烈戰鬥場景,也能營造神聖莊嚴氛圍,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一器多用”的智慧。
《铙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古代打擊樂器,類似于現代的钹。
《铙钹》由部首“钅”和“包”組成,拆分後的總筆畫數為12畫。
《铙钹》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與音韻學相聯繫。古人在表達音響的時候,常常用到兩個字的組合,而《铙钹》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繁體字為「鐃鑪」。
在古代, 「铙钹」的字形略有差異,「钅」部分寫作「金」, 「包」部分寫作「勹」。
他手中的铙钹聲音铿锵有力。
铙钹音、铙钹樂器、铙钹聲
钹、缽、鈴、铗
安靜、寂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