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 三國 吳 孟宗 泣竹之處。《宋史·蕭服傳》:“﹝ 蕭服 ﹞調 望江 令,治以教化為本。訪古跡,得 王祥 卧冰池, 孟宗 泣筍臺,皆為築亭……俾民知所嚮。”參見“ 泣竹 ”。
“泣筍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形容人或事物成長迅速、發展蓬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常用于贊美人才脫穎而出、事業蒸蒸日上或植物生長繁茂的場景。
該詞起源于三國時期吳國孝子孟宗的故事(而非《紅樓夢》)。據《宋史·蕭服傳》記載,孟宗母親冬日想吃竹筍,他因無法尋得而悲泣,感動天地使竹筍破土而生,後人稱此地為“泣筍台”。這一典故将自然現象與孝道結合,後逐漸引申為“快速發展”的象征。
部分資料誤将出處歸于《紅樓夢》,實為混淆。權威文獻(如《宋史》)及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均明确其源自孟宗事迹。
《泣筍台》是一個具有豐富象征意義的詞語,它指的是一種景象,即竹子冒出新芽之時,筍子從竹子中生長出來時,舊竹子表面會有一層薄薄的紅色,仿佛在哭泣。因此,《泣筍台》常用來比喻人們發自内心、真誠而悲痛的哭泣。
《泣筍台》的拆分部首是水和竹,其中“水”為左邊的部首,表示與水相關的意義;“竹”為右邊的部首,表示與竹子相關的意義。筆畫分别為五畫和六畫。
《泣筍台》這個詞出自唐代賀知章的《賀世間萬事竹皮蝦青碧焰紅銅一二瓶》,其中描述了泣筍台的景象。從此後,此詞流傳下來,成為一個有着深刻内涵的詞語。
在繁體字中,《泣筍台》的字形保持不變,仍然為「泣筍臺」。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泣」的寫法為「泣」,「筍」的寫法為「筍」,而「台」的寫法為「臺」。
1. 他看到那座泣筍台時,不禁感歎生命的美妙。
2. 竹子冒出的新芽真似泣筍台,看來春天已經到來了。
1. 排筍、養筍、采筍、泣淚、泣不成聲。
1. 梨花帶雨、悲泣不已。
1. 泰然自若、微笑如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