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蝕的意思、薄蝕的詳細解釋
薄蝕的解釋
薄食。《呂氏春秋·明理》:“其月有薄蝕。” 高誘 注:“薄,迫也。日月激會相掩,名為薄蝕。”《史記·天官書論》:“逆行所守,及他星逆行,日月薄蝕,皆以為占。”《舊唐書·方伎傳·孫思邈》:“故五緯盈縮,星辰錯行,日月薄蝕,孛彗飛流,此天地之危診也。” 清 龔自珍 《壬癸之際胎觀第四》:“大薄蝕,大崩竭,起於膠固。”參見“ 薄食 ”。
詞語分解
- 薄的解釋 薄 á 厚度小的:薄片。薄餅。 冷淡,不熱情:薄待。 味道淡:薄酒。 土地不肥沃:薄田。 肥濃厚深 薄 ó 義同(一),用于合成詞或成語,如“厚薄”,“淺薄”,“尖嘴薄舌”等。 輕微,少:薄禮。薄産
- 蝕的解釋 蝕 (蝕) í 損傷,虧缺:侵蝕。腐蝕。蠹蝕。蝕本。 同“食”。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薄蝕”是古代漢語中對日月食現象的一種表述,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
基本釋義
讀音為bó shí,指“薄食”,即日月相掩的天文現象。該詞源自《呂氏春秋·明理》中的記載:“其月有薄蝕”,高誘注解為“薄,迫也。日月激會相掩,名為薄蝕”,即日月因運行軌迹交會而相互遮掩。
-
詞源與解釋
“薄”在此處意為“迫近、接近”,強調天體間近距離交會的狀态。古代将日月食視為自然異象,常與占卜、災異關聯。例如《史記·天官書論》提到“日月薄蝕,皆以為占”,表明其用于占星術。
-
古代文獻中的使用
- 《舊唐書·方伎傳》引用孫思邈觀點,将“日月薄蝕”與星辰錯行并列,歸為“天地之危診”(即自然界的異常征兆)。
- 清代龔自珍在《壬癸之際胎觀》中以“大薄蝕”隱喻社會動蕩,擴展了詞義的象征性。
-
相關概念
與“薄蝕”類似的術語有“薄食”,均指日月食,但“薄蝕”更強調天體交會的動态過程。古人認為此類現象蘊含吉兇預兆,故多見于天文、占卜類文獻。
“薄蝕”既是天文現象的描述,也承載古代對自然與人事關聯的哲學認知。需注意,現代天文學已用“日月食”取代此詞,但其在曆史文獻中的文化意義仍值得關注。
網絡擴展解釋二
薄蝕,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薄和蝕。薄意為薄弱、稀薄,蝕意為腐蝕、消耗。薄蝕指的是物體表面因為一些原因而變得薄弱或者被腐蝕的現象。
詞的部首分别是艹和虍,部首艹表示與植物相關,虍表示與動物相關。筆畫分别為16畫和11畫。
薄蝕一詞來源于漢語,并沒有繁體字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薄蝕一詞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以下是幾個例句:
1. 這塊金屬因為長期暴露在空氣中,表面出現了一些薄蝕的迹象。
2. 剛買的車不久就被蝕成了薄蝕的模樣,真是讓人心疼啊。
與薄蝕相關的詞有:
1. 腐蝕:指物體表面或内部因受化學性質的影響而發生變質或損壞的現象。
2. 鏽蝕:指金屬表面因氧化而産生腐蝕的現象。
3. 磨損:指物體表面因為摩擦而逐漸損失或磨損的現象。
薄蝕的反義詞為:
1. 堅固:指物體表面不容易被破壞或腐蝕的性質。
2. 堅硬:指物體具有高硬度、不容易被磨損或腐蝕的性質。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