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生繭。極言勞瘁。《墨子·備梯》:“ 禽滑釐子 事 子墨子 ,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呂氏春秋·慎人》:“其未遇時也,以其徒屬,掘地財,取水利,編蒲葦,結罘網,手足胼胝不居,然後免於凍餒之患。”《史記·李斯列傳》:“ 禹 鑿 龍門 ,通 大廈 ,疏九河,曲九防……手足胼胝,面目黧黑。”
“手足胼胝”是一個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shǒu zú pián zhī
(“胝”易誤讀為dǐ,正确讀音為zhī)
形容手掌和腳底因長期勞作而磨出老繭,引申為辛勤勞動、艱苦奮鬥的狀态。例如:
《墨子·備梯》提到“手足胼胝,面目黧黑”,描述弟子侍奉墨子多年後的辛勞形象。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引用,可參考《墨子》《韓非子》等典籍原文。
《手足胼胝》是一個由四個字組成的成語,其意思是指手和腳上的繭子、老繭。它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手和腳部經常接觸勞動或摩擦而産生的硬皮。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為“戶口刀肉”,它的筆畫數為22畫。
《手足胼胝》來自于《詩經·衛風·氓》篇的詩句:“皎之皎之,肆民之馀胝。”意思是誰能指出我的老繭是如此光亮。這個詩句描繪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靠艱苦努力生存的場景。
在繁體字中,手足胼胝的寫法為「手足㤟胝」,其中“㤟”是一個獨立的繁體字形式。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區别。在古代的字形中,手字的上方是一把手的形狀,足字的上方則是兩隻腳的形狀。胼和胝字的寫法較為接近現代的形式,沒有太大的變化。
這裡有一個例句:“他雙手上的手足胼胝是他長年勞動的結果。”這句話用了手足胼胝這個成語來形容一個人手部和腳部的老繭,強調了他長期從事勞動的艱辛。
與手足胼胝相關的組詞有:手胼胝、腳胼胝、胼手胝足等。這些詞都是由手足胼胝組合而成,用來更加具體地形容手和腳上的老繭。
沒有形容手足胼胝的準确近義詞,但可以使用“老繭”這個詞來替換。而反義詞則是“嫩嫩的”或“柔軟的”,用來形容沒有手足胼胝的手或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