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拷問。《晉書·良吏傳·曹摅》:“親黨告婦殺姑,官為考鞫,******不勝苦楚,乃自誣。” 宋 洪邁 《夷堅丙志·九聖奇鬼》:“呼别将藍面跨馬者訊治,叱左右考鞫,親折鬼四支,投于空而承以槊。”
“考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拷問,指通過嚴厲的審訊手段獲取口供或信息。以下從詞義解析、文獻用例、相關辨析三個方面詳細解釋:
字義拆分
詞義演變
該詞主要用于古代司法場景,如《晉書》中記載“官為考鞫,寡婦不勝苦楚,乃自誣”,體現刑訊逼供的特點。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僅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晉書》相關章節。
考鞫(kǎo ji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考”和“鞫”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考(老)+鞫(革)
筆畫:考(6畫)+鞫(18畫)
“考鞫”一詞源于《史記·陳涉世家》中的描述。在古代,為了治理國家,統治者會進行一種審訊方式,通過刑訊逼供的方法來獲取犯罪嫌疑人的真實供詞。這種審訊方式就被稱為“考鞫”。
考鞫的繁體字為“考鞫”。
古代漢字寫法中,“考”字的寫法較為穩定,基本保持不變。而“鞫”字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寫法會有所變化。
1. 這個犯罪嫌疑人經過考鞫,最終交代了案件的所有細節。
2. 考鞫的過程中,要遵守法律規定,保證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
考鞫+方法、考鞫+逼供、考鞫+審訊、考鞫+技巧、考鞫+過程。
審訊、訊問、審問。
控訴、辯解、抗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