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考鞫的意思、考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考鞫的解釋

拷問。《晉書·良吏傳·曹摅》:“親黨告婦殺姑,官為考鞫,******不勝苦楚,乃自誣。” 宋 洪邁 《夷堅丙志·九聖奇鬼》:“呼别将藍面跨馬者訊治,叱左右考鞫,親折鬼四支,投于空而承以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考鞫(kǎo jū)是古代漢語中的法律術語,指通過審訊、查問等方式查明案件真相的司法程式,特指官吏對涉案人員的審問與調查。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要點:

一、基本釋義與法律内涵

根據《漢語大詞典》,“考”指查核、推究,“鞫”指審訊、追究。二字組合後,專指古代司法中的審訊環節,強調通過盤問、質證等手段獲取口供或證據。在《唐律疏議》中,“考鞫”與“推鞫”并用,指官員依法對嫌疑人進行訊問的過程,是定罪量刑的關鍵步驟。

二、字形溯源與詞義演變

“鞫”的本義為“窮究”,《說文解字》釋為“窮理罪人也”,其字形從“革”(表示束縛)從“訹”(言語追問),生動體現刑訊場景。漢代典籍如《漢書·刑法志》已見“考鞫”連用,如“考鞫獄辭”,指對供詞的審查核實,反映秦漢時期司法制度的規範化。

三、司法實踐中的具體應用

在曆史文獻中,“考鞫”常涉及刑訊程式。例如《後漢書》記載“考鞫囚徒”需遵循“五聽”(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原則,結合證據進行綜合判斷。唐代以後,法律對考鞫的限制趨嚴,《唐律》規定“不合拷訊者取衆證為定”,避免濫刑。

四、相關概念辨析

需注意“考鞫”與“拷訊”的差異:前者是廣義的審訊過程,後者特指刑訊逼供。如《宋刑統》強調“考鞫須以情審察辭理”,反對單純依賴拷打取證。明清時期,“考鞫”逐漸被“審訊”“推問”等詞替代,但作為法律史術語仍保留于典章文獻中。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考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拷問,指通過嚴厲的審訊手段獲取口供或信息。以下從詞義解析、文獻用例、相關辨析三個方面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字義拆分

    • 考:通“拷”,指拷打、刑訊。
    • 鞫(jū):本義為審問、窮究真相。
      組合後,“考鞫”即通過刑訊手段進行審問,強調審訊的嚴酷性。
  2. 詞義演變
    該詞主要用于古代司法場景,如《晉書》中記載“官為考鞫,寡婦不勝苦楚,乃自誣”,體現刑訊逼供的特點。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僅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


二、文獻用例

  1. 《晉書·良吏傳》
    描述官員對嫌疑人嚴刑逼供,導緻無辜者被迫認罪(“寡婦不勝苦楚,乃自誣”)。
  2. 《夷堅丙志·九聖奇鬼》
    宋代洪邁的志怪小說中,用“考鞫”形容對鬼怪的拷問,側面反映該詞在民間文學中的使用。

三、相關辨析

  1. 與“考覈”的區别
    “考覈”指核實、審查(如官員政績或學術研究),屬中性詞;而“考鞫”側重刑訊,含暴力性質。
  2. 近義詞對比
    • 拷訊:直接指刑訊,與“考鞫”義近。
    • 審訊:現代中性詞,不涉及暴力手段。

參考資料提示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晉書》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百無是處頒師鹎鴂鼻鼾鼻青眼紫策劃岑樓齊末常願崇墳廚具丹鳳城大煞風趣的定電影劇本東轄短牆反根乏餧浮思怪慴關豫橫亘畫院悔恡渾似蛟川郊野金斧經貿經年累月期年赍挽絕妙鞠躬盡力,死而後已可體類禋良月連魚料袋曆陵茅椒貧勞奇礓石清悅鵲矢羣邦鋭立僧伽彼詩具熟魏生張斯大林格勒通計蛻骨瓦缶王觐微視無頗五熟縣太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