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摧折損傷。《荀子·王制》:“材技、股肱、健勇、爪牙之士,彼将日日挫頓竭之於仇敵,我今将來緻之、并閲之、砥礪之於朝廷。” 漢 焦贛 《易林·比之既濟》:“齬齚挫頓,枯槁腐蠧。” 章炳麟 《熊成基哀辭》:“援師阻遏,大義挫頓。”
"挫頓"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組合 "挫"字本義指折斷(《說文解字》),引申為挫折、壓制之意,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挫其銳";"頓"字原指叩首(《周禮》),後衍生出停頓、困頓等義項。二字組合構成并列結構,表示受挫後陷入停滞的狀态。
二、文獻用例 該詞可見于明清小說及近代文獻,如:
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單獨收錄該詞項,但根據《漢語大詞典》(1993年版)記載,"挫頓"解釋為"挫折困頓",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發展遭遇阻礙後陷入的窘迫狀态。
需要特别說明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特定文學語境或曆史文獻中。日常表達中更常使用"挫折""困頓""挫敗"等近義詞替代。
“挫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拼音為cuò dùn,核心含義指摧折損傷。該詞多用于描述事物或精神受到打擊、挫折後的受損狀态。
《荀子·王制》
原文提到“材技、股肱、健勇、爪牙之士,彼将日日挫頓竭之於仇敵”,此處“挫頓”指人才在對抗中逐漸被消耗損傷。
漢代焦贛《易林·比之既濟》
例句“齬齚挫頓,枯槁腐蠧”,通過比喻表現事物因受挫而衰敗。
近代章炳麟《熊成基哀辭》
“援師阻遏,大義挫頓”一句,強調正義事業因受阻而遭受打擊。
現代語境中,“挫頓”較少單獨使用,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類文本中,用于表達精神、意志或事物因外力沖擊而受損 的狀态。例如:“接連的失敗使他銳氣挫頓。”
版型邊垂鞭墓逋播采礦漕府草菅人命赤符吃喬傳領誕辰凋槁冬郎浮光裘蓋臧關捩骨殖匣漢分和居赫焰獲沒蹇浐校對獧巧空被昆裔來路梁埃連伍翎管利穎緑浪摩肩納職盤阪輕重九府青瑣闱棋丸群口曲情染網戎工瑞金商品經濟沈醴深幽失敗為成功之母事人私史訟冤統攬荼毗窪陷嵬峩霧茫茫雺霧象齒焚身相襲下葬瞎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