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 吳 越 地區湖泊。其說不一:(1) 吳縣 南部的湖澤。《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 揚州 ……其澤藪曰 具區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鄭玄 注:“ 具區 、五湖在 吳 南。浸,可以為陂灌溉者。” 具區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國語·越語下》:“果興師而伐 吳 ,戰於 五湖 。” 韋昭 注:“ 五湖 ,今 太湖 。”《文選·郭璞〈江賦〉》:“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張勃 《吳錄》:“ 五湖 者, 太湖 之别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夫差内傳》:“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韋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南江東注於 具區 ,謂之五湖口。五湖謂 長蕩湖 、 太湖 、 射湖 、 貴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個湖。《史記·夏本紀》“ 震澤 緻定” 唐 張守節 正義:“五湖者, 菱湖 、 遊湖 、 莫湖 、 貢湖 、 胥湖 ,皆 太湖 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别,今并相連。”
(2). 江 南五大湖的總稱。《史記·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 司馬貞 索隱:“五湖者, 具區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楊慎 《丹鉛總錄·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陽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蘇 長蕩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陽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東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歸雁》詩:“年年霜露隔,不過 五湖 秋。” 朱鶴齡 注:“雁至 衡陽 則回。此五湖當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稱 華中 、 華東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陽湖 、 巢湖 、 洪澤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國 大夫 範蠡 ,輔佐 越王 勾踐 ,滅亡 吳國 ,功成身退,乘輕舟以隱於五湖。見《國語·越語下》。後因以“五湖”指隱遁之所。 晉 葛洪 《抱樸子·正郭》:“法當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嶺,尋漁父於滄浪。” 唐 李白 《書情贈蔡舍人雄》詩:“我縱五湖棹,煙濤恣崩奔。” 清 李漁 《巧團圓·聞诏》:“從今後呵,纔知道隱 三湘 泛五湖,這仙緣沒福難圖。”
五湖
在漢語詞典釋義中,“五湖”一詞具有地理、曆史與文化雙重内涵,需結合權威工具書及典籍進行闡釋:
指中國古代文獻中常提及的五大湖泊群,具體所指因時代和文獻差異而不同: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為:“泛指太湖流域一帶的湖泊群”,強調其地理範圍的模糊性與集合性。
據《辭源》修訂本記載,曆代對“五湖”的界定包括:
“五湖”在文學與哲學語境中衍生出象征意義:
如《國語·越語》載範蠡“乘輕舟以泛于五湖”,暗喻隱逸山水、超脫世俗(《中國曆史大辭典》)。
與“四海”并稱時,體現“天下大同”思想,如《周禮·職方氏》注疏以“五湖”代指中原以外的廣袤地域。
結論:“五湖”既是中國古代地理概念中的湖泊集群,亦承載隱逸文化與天下觀的精神符號,其具體所指需結合文獻語境靈活理解。
參考資料來源(非鍊接形式):
“五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曆史語境和文獻記載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近代以來,“五湖”通常指中國華中、華東五大淡水湖,包括:
春秋時期範蠡助越王勾踐滅吳後歸隱五湖,後世以“五湖”代指隱士的歸宿,如晉代葛洪《抱樸子》、唐代李白詩句中均用此典。
提示:若需了解五湖的詳細地理數據或文化典故,可參考《周禮》《國語》等古籍或現代地理文獻(來源:、5、6、9)。
遨戲白飯白高帽敗将殘兵缽多羅慚沮城湍春社出圍颠越不恭丢車保帥頓綱振紀方丈字伏魄敷藻光隆觀火國遷橫截後進偟遽夥夠狡猾矯輮诘論靜莫錦砂積仁酒餘茶後吉陽卷荷慷他人之慨科橢刻梓斂發謹饬遷官洽孰起勁欺賴秋稧齊嶄嶄然乃閏法弱思三夫之對埽地山禽善星稍事神定屍居狩取吞金柝居無旁顯拔橡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