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親疏。 唐 韓愈 《示兒》詩:“主婦治北堂,膳服適戚疎。” 宋 司馬光 《送昌言舍人得告還蜀》詩之三:“外物有榮悴,中心無戚疎。”
“戚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親疏”,指人際關系中的親近與疏遠。以下從釋義、出處及用法等方面展開分析:
唐代韓愈《示兒》:
“主婦治北堂,膳服適戚疎。”
此句意為家中主婦根據親疏關系安排飲食服飾,體現古代家族中禮儀與等級。
宋代司馬光《送昌言舍人得告還蜀》:
“外物有榮悴,中心無戚疎。”
此處強調内心不因外界榮辱或親疏關系而動搖,反映士大夫的處世态度。
“戚疎”通過簡練的構詞,凝練地表達了複雜的人際關系層次,是古代漢語中典型的倫理概念詞彙。理解時需結合具體詩文背景,避免脫離語境誤讀。
戚疎(qī shū)是一個常見的詞彙,意思是親戚關系疏遠,感情淡薄或不親密。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具有特定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是「戈」和「疋」,其中「戈」為左部,「疋」為右部。它的筆畫總數為11畫,其中「戈」有4畫,「疋」有7畫。
「戚疎」一詞起源于古代漢語,它最初的拼音為「chì shū」。在繁體字中,「戚」的寫法為「慼」,而「疎」的寫法為「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戚」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由「䂍」和「聿」兩個部分組成。而「疎」的寫法則保持了相似的形狀。
1. 我們兩個小時前還是親密的朋友,現在卻變得戚疎了。
2. 兄弟之間經曆的風風雨雨,感情一點也不會變得戚疎。
3. 因為長期分隔兩地,我和表兄的關系逐漸變得戚疎起來。
戚久、戚痛、戚戚、戚屬、戚樹
疏離、疏遠、冷淡、陌生
親密、親近、親昵、密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