姱節的意思、姱節的詳細解釋
姱節的解釋
美好的節操。《楚辭·離騷》:“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 明 葉憲祖 《鸾鎞記·論心》:“姱節霞褰,峭爾心胸心嶽;文思泉湧,鏗然咳唾珠璣。”《明史·儒林傳二·楊起元》:“ 起元 清修姱節,然其學不諱禪。”
詞語分解
- 姱的解釋 姱 ā 美好:“姱容修态。” 誇大;誇耀:“既姱麗而鮮雙兮。” 姱 ù 〔??( 筆畫數:; 部首:女; 筆順編號:俰 )〕姱〕性不端良。 筆畫數:; 部首:女; 筆順編號:
- 節的解釋 節 (節) é 竹子或草木莖分枝長葉的部分:竹節。節外生枝。 物體的分段或兩段之間連接的部分:關節。兩節車廂。 段落,事項:節節(一段一段地,逐步)。節目。 中國曆法把一年分為二十四段,每段開始的名稱
專業解析
姱節(kuā jié)是漢語中一個典雅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圍繞“美好”與“節操”展開,具體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基本釋義
指高尚美好的節操或品行。“姱”本義為美好、修美(《說文解字》釋“姱”為“好也”);“節”指氣節、操守。二字組合強調德行如美玉般高潔無瑕,常見于贊譽君子堅貞不屈的道德品格。
二、典籍溯源
此詞最早見于《楚辭》:
- 《離騷》:“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王逸注:“姱,美也;節,志也”),以“姱節”凸顯屈原卓然不群的志行。
- 《九章·思美人》:“紛郁郁其遠蒸兮,滿内而外揚。情與質信可保兮,羌居蔽而聞章。”洪興祖補注引“姱節”喻内在美德外顯為芳馨。
三、引申内涵
在傳統文化語境中,“姱節”常與以下概念關聯:
- 清廉自守:如《後漢書·崔骃傳》以“姱節”形容不慕權貴的隱士風骨。
- 忠貞不渝:曆代頌揚文天祥、蘇武等曆史人物時,多用“姱節”贊其民族氣節。
- 禮義規範:朱熹《詩集傳》釋“節”為禮法尺度,“姱節”暗含行為合乎禮義的完美修養。
四、現代應用
當代使用多見于:
- 學術論述:研究儒家倫理或士人精神時,作為核心概念分析(如“士大夫姱節觀”)。
- 文藝創作:詩詞、書法題詞中延續其古典美學意蘊,如“懷瑾握瑜,葆此姱節”。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第4冊“姱節”詞條
- 朱熹《楚辭集注》(中華書局,2013)對《離騷》的注解
- 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對《九章》的疏證
- 王逸《楚辭章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原始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姱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ā jié,其含義和背景可概括如下:
1.基本釋義
- 姱:意為美好、高潔;
- 節:指節操、品德。
合起來表示“美好的節操”,多用于形容人高尚的品格或堅定的道德追求。
2.文學出處
- 最早見于《楚辭·離騷》中的名句: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
這是屈原對自身品德的表達,通過反問強調堅守高潔情操的獨特性。
- 明代葉憲祖的作品中也有引用,延續了該詞的古典意涵。
3.使用特點
- 語境:多用于古典文學或正式文體,現代口語中較少見。
- 情感色彩:帶有褒義,強調對品德的高度贊美。
4.相關拓展
- 類似詞彙:貞節、亮節、高行。
- 反義概念:失節、敗德。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楚辭》注本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八關十六子悲摧蹦子不懈噆嘬巉嵒斥題沖輣打離婚誕登抵達端粹耳提面訓方嚴飛毂賦銘婦幼改樣攻抄邗江滉瀇僭逼解仇峻疾來朝賴帳浪蝶狂蜂爛手淩迸茂士妙實冥追抹眉頭巾蟛蜞樸愚潑貨潑油救火蒲陶酒傾囊相助青陽腔漆園人靈三易聖米慎靜駛動施恩首丘水埒熟套子四機檀公肉條處頭七脫褐滃浡無生果遐步綫蝦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