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mboo basket rice-washing] 淘米或盛米、盛飯用的竹器
淘米或盛米、盛飯用的竹器。 宋 朱彧 《萍洲可談》卷三:“嘗觀其( 紫姑神 )下神,用兩手扶一筲箕,頭插一箸,畫灰盤作字。”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器用·箕》:“《留青日劄》:俗名竹飯器曰筲箕。又筲箕或作稍箕。”《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管家走到門口,隻見一個小兒開門出來,手裡拿了一個筲箕出去買米。”
筲箕(shāo jī)是一種傳統竹編器具,具有以下多維度含義和用途:
基本定義
筲箕是用細竹篾編織的圓形或扁形竹器,表面密布細條小槽或孔隙。主要用于淘米、洗菜或盛放食物,通過孔隙過濾水分和雜質,常見于中國農村廚房。
傳統用途
制作工藝
采用傳統竹編技術,工匠将竹篾手工編織成緊密結構,兼具輕便和耐用性。現代也有塑料或不鏽鋼材質替代品。
延伸含義
在成語中,筲箕偶爾比喻能力不足之人,但此用法較少見。
提示:不同地區對筲箕的稱呼可能不同,例如南京方言中稱為“淘米籮”。若需了解具體工藝或地域差異,可參考相關民俗研究資料。
筲箕是一個多音字詞,主要有兩個意思:
1. 筲箕是指用竹篾、金屬絲或者纖維等編織的具有盛放和過濾功能的工具,常用于田間農忙和日常生活中,比如用來撈飯、盛放蔬菜等。
2. 在文學作品中,筲箕多用來比喻具有悲慘、貧困、低微等特點的事物或形象。
筲箕的拆分部首是竹(⺮),它是在所有構成漢字的部首中的"竹部"。筲箕的筆畫數共15畫。
筲箕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它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根據《說文解字》,筲指的是一種用竹子編織而成的盛器,箕則指的是用竹篾編織成的器具。在繁體字中,筲箕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而在古時候,筲箕的寫法是“⺮+早”,其中早是用來表示箕的意思。這種寫法在楚簡及秦簡等古代文物中仍可見到。
1. 他拿起一個筲箕,開始撈起地裡的土豆。
2. 她家境貧寒,生活像筲箕一樣艱苦。
筲箕是一個較為獨特的詞彙,沒有太多常用的組詞。
筲箕的近義詞有:籮筐、笊籬。它們都是用來盛放物品的器具。
筲箕的反義詞是容器,它表示一種可以盛放物品的器皿。
【别人正在浏覽】